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文章展示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责任和作为革命者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时间 实际上,当我们读到"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标题时,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疑问: 首先,为什么要特别点明"十六年前",而不是像一般的回忆录,选择以"我的父亲李大钊"或者"回忆我的父亲"为题?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自己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或许我们可以说,文章写的是1927年的事,即便如此,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父亲最后的日子"抑或是"李大钊的1927".  相似文献   

3.
《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组里的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回忆录,由革命先驱李大钊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文中表现了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与爱护,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文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试用”的全日制小学实验课本《语文》第九册中有一篇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文,其内容是李大钊的子女回忆十六年前其父亲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并杀害的情形。我每次读后都觉得文章题目与内容不符,不如把题目改为《回忆十六年前的往事》,这样表述得更清楚明白一些。  相似文献   

5.
本组课文的重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前后照应”的训练。掌握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才能把文章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人读后对所写内容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更深刻。重点讲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忌日所作。课  相似文献   

6.
<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二十世纪初,我国有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他就是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讲了什么本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课文以“女儿忆父亲”的视角写了四件事:被捕前,一向对儿女慈祥耐心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片时,  相似文献   

7.
<正>一、把握时间线,开启回忆之门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生:《十六年前的回忆》。师:是谁回忆谁?生:李星华回忆李大钊。师:请把李大钊这个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课题下面。(生写)请读一读这个字——生:钊(zhāo)。师:我们一起响亮地呼唤他的名字。生:李大钊。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在父亲逝世后第十六年写的。要了解李大钊这样一个人物,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出示预习情况统计表)这是老师从同学们的预习单上收集到的生字,大家普遍认为这些字比较难读。谁来读一读?  相似文献   

8.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制语文十册)第四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坚定、沉着地与敌人斗争。其中有两处描写了李大钊的眼神:①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②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断,回答问题。那年春天,父亲(李大钊)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  相似文献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运用回忆的写法,详细记叙了父亲李大钊1927年被捕前从容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和法庭上镇定沉着的不凡表现,歌颂了他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老课文,由于内容不难理解,很多教师往往忽略对文本细节的挖掘。我认为,文本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对李大钊事迹的介绍和品质的歌颂,而是对反面角色的精细描写。它对衬托正面角色起了重要作用,是文章最值得品味的部分。课文第8至17自然段,叙述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作者在这部分对李大钊的直接描写只有三处,如下:"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相似文献   

12.
1.说说“我”回忆了十六年前一些什么事,这些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优秀品质。答:课文中“我”回忆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  相似文献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按李大钊同志遇难日、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线索共分五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抓住人物语言,学习第二段。 1、默读本段,让学生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的句子。 2、出示填空练习。 (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_______。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 本组安排有三篇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其中讲读课文两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夜莺的歌声》,阅读课文一篇《梅花魂》。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  相似文献   

15.
同步描写就是在描写主要人物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其他人物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深化文章的主题。《十六年前的回忆》就运用了这一手法。一、写工友的坚贞不屈李大钊家的工友叫阎振三,一天早晨,他“上街买东西”时,被敌人抓走。当军阀指着李大钊要他相  相似文献   

16.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两处写了李大钊“瞅了瞅”、“望了望”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情景。虽然“瞅了瞅”、“望了望”都有“看”的意思,都是对李大钊眼神的描写,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当讲到“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时,有个同学提问:“李大钊为什么不开枪呢?”是啊,事先,李大钊为了以防不测,特地从抽屉里取出那支闪亮的小手枪,带在身上。当凶恶的敌人拥上来,为什么不开枪呢? 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很快在我脑子里出现了端倪,我便用下面的步骤,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反问:李大钊能开枪吗?(学生被问位了);接着,又从以下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中_的第十七课是《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为此文的题目与内容互相矛盾。“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对中心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回忆”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回想,想(以前的事)。这篇课文写于1943年,根据课文的题目和写作时间,课文内容应是“1927年回忆的发生在1927年以前的事”。可是课文是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为纪念父亲遇难十六周年而作,回忆了父亲在1927年4月是怎样被捕、遇难的。很明显,课文的题目与内容是互相矛盾的。类似的问题还有初级中学  相似文献   

19.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口占一绝》,问:还记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李大钊)2.回顾上节课内容,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师引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作者是(李星华),写于(1943)年,那年正值李大钊逝世(16周年),所以课题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还知道,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是(倒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第2段到文章最后,依次叙述父亲(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对话,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收录在五四学制的统编本初中学段预初教材中。课文文质兼美,是一篇刻画革命烈士形象的文章,大多数教师将解读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了对李大钊品格的品读上,忽略了对作者写作视角的分析,而这恰恰是解开这篇课文深刻之意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