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湖南教育》第 9期以《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为题,报道了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这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成功实践。 “扬善教育”是对人性美质的开掘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顺应本性则无所不善;人性无恶,违反本性而后为恶。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就是对人性中固有的“善”进行提醒、提倡、张扬和开掘,使之不断发扬光大,防止其因外部的干扰破坏而削弱或丧失,防止向它的对立面——“恶”转化。同时,通过“扬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改变恶性而回归善性。“善”是我们从古到今…  相似文献   

3.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到底是利他还是利己,永远是人们难以辨明的问题。人的本性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善与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特别容易唤醒人性恶的一面。这就告诉人们,控制环境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营造唤醒人性善的优良环境,抑制唤醒人性恶的不良环境或消除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4.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王晴 《师道》2008,(6):23-23
人性,即人之本性也,人之为人之本质属性者也。古人多谈性之善恶,然善恶判断主要依传统儒家之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合于此规范者即为善,否则为恶矣。然人性果真有善恶之分乎?已有之伦理规范是发于人之内在之性而成,还是以统治之便而外加于人——即对人的一种外在规定乎?纵观中国传统思想之流变,尤以儒家为重,足觅,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06,(6):29-32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回避着这个话题: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那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快慰。如果是恶,那就有些糟糕了,承认了它,岂不是承认自己是坏人一个,甚至把自己与动物划上了等号?我们心里是那么的不愿意!  相似文献   

8.
叶欣 《文教资料》2014,(7):148-149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本性为善,则弘扬内在的善性,修身养性。本性为恶,则修己之恶以向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导向不同的德育教育,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讲人性本善,故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苟子主张人性本恶,故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道家和法家都反对用伦理道德去评价人性为善抑或恶,而是探求其本质内容;道家主张人的本性自然,将圣人作为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形态,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实行清静无为的自治政策;法家主张人的本性自私,推崇集“法、术、势”于一身的“能士”,认为实现人的价值本性就要依法而治,用人之自为。道家和法家的人性论的差异,是道家和法家区别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对"真实"的渴望是人的本性,但它又是一种艰难的实践求索.这种艰难首先来自于人的生物学根源."上帝"在造人时,把"善"和"恶"作为结构元素去构造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永远无法剔除,伴你终身.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在生物法则中,本没有善与恶之分."假"是人性恶基因的表达,但有时多多少少含有一点生存智慧.这种艰难其次来自于人的社会学根源.  相似文献   

11.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合人性的治国方略。人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且人是善与恶两面性的统一。但善恶并非人的本性,而是人类后天的养成和需要,这就为我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供了理论的根源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体内的小人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我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人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人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17.
幽梦影     
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  相似文献   

18.
李翱的《复性书》表达了其性善情恶(惑)的性情思想,“性”为人先天纯善的本性,不生不灭。“情”为人后天因受外欲诱惑而生的善恶混杂的杂染心性,是对“性”的掩盖而生的迷惑心性。因惑情使人作恶堕落.所以要去情复性,以寂然不动的复性之法回复纯善之性。  相似文献   

19.
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是一部官场人生的画卷,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一部“善”变成“恶”以及“善”被“恶”征服和毁灭的悲剧。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人类悲剧性命运无法摆脱。在悲剧性命运面前,是自我沉沦,还是追求超越?许春樵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论语》中人性观要点是:人性由天性和习性构成,天性即人的自然性。习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先天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后天的习性是先天的本性在后天的习染下形成的,其差异是很大的。天性无善无恶,习性可善可恶,社会和教育要通过个体的学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性。孔子已经基本理解了人性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孔子的人性观对现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