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前谈话]自然引领 师:同学们,上六年级了,大家一定掌握了很多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 生:不读书. 师: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圈画、思考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许睿老师是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这节即兴公开课是许老师到郑州市管城区进行课堂观察调研时,听一线教师讲完i风筝》后,为同年级另一班学生上的。目的是想让一线教师、县区教研员通过“同课异构”“由下到上的互评方式”,对课堂进行真正有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间也一定发生过很多难忘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 师:虽然窗外是数九寒冬,室内却是春意融融。你们看,春天又到了,看着这草长莺飞的美景,我就会想起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一首古诗《村居》,还记得吗?(多媒体出示图片和古诗)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悟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中感悟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被选入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因其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而备受读者喜爱。也正因为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也给文本解读带来困难,更为学生的解读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笔者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充分地预习,然后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做了一次审美的精神旅游。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热爱,要有追求。3.学习本课写人的表达方法。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作品暴露了病态社会的种种弊病,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将我们的国民性写得那么形象深刻,鞭辟入里。  相似文献   

11.
王金平 《广西教育》2006,(1A):52-5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相似文献   

12.
《读碑》是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二课,刘成章所著的这篇文章让读者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应用怎样的眼光去仰望这座历史的丰碑?用怎样的心情去解读这座不朽的丰碑?这篇课文为我们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的例1,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第74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相似文献   

14.
《太阳》教学实录及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多媒体出示人类登上月球的图片)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月球,人类迈出了认识宇宙的重要一步。那么,人类可以登上太阳吗?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 生:10月12日。 师:再过三天是几月几日? 生:10月15日。 师:呀!真棒!数学学得真好,算得比电脑还快。(众笑)刚才跟同学们逗个乐。10月15日,你会想到谁?(略停)2003年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课标精神,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和鉴赏的能力.从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考量,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在《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学生对文本故事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但从中感受并体味深刻的内涵则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深刻性所在.如何将情感和思考结合起来,催生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呢?  相似文献   

17.
从氨气有关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出发,"走近"氨气,"初识"氨气,进而通过系列实验设计,系统、全面、深刻地揭示氨气的性质,完整地构建氨气的性质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8.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大家举起右手的食指书空。(师板书,生书空:螳螂捕蝉)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吴文英 《广西教育》2007,(11A):31-32
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乐府诗。言语比较平实,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