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卢钦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两段文字编写一个叫杰姆的男孩的故事,一段文字写优点,一段文字写缺点.甲组被试者看的材料优点在前缺点在后,结果78%的被试者认为杰姆是个好孩子:乙组看的材料内容完全一样,但缺点部分在前优点部分在后,结果只有18%的人说杰姆是个好孩子.  相似文献   

2.
陶恒勇  陈莉 《快乐阅读》2011,(10):147-148
首因效应心理学家卢钦斯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两段文字编写一个叫杰姆的男孩的故事,一段文字写优点,一段文字写缺点。甲组被试者看的材料优点在前缺点在  相似文献   

3.
心理偏差是人人都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过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出现了心理偏差,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育人的效果。班主任能否自觉地克服心理偏差,是班主任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班主任的心理偏差常常表现在:1.首因效应这是班主任在一个新班的起始阶段,对某个和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即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如果这种印象固定下来不再变化,就会成为心理偏差。2.光环效应亦称“目晕效应”、“晕轮效应”。特别是以偏概全,一方面的优点,弥盖了缺点;一方面的缺点,弥盖了优点,造成了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相似文献   

4.
巧用“首因效应”——闪亮登场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续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也称“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这一效应于识字教学而言,有利也有弊。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生字闪亮登场,或者用课件强调易错部件,或者用故事、笑话、谜语激发兴趣。或者用儿歌、顺口溜帮助记忆,  相似文献   

5.
欧阳利杰 《学子》2012,(10):58-59
众所周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如何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知书达理的学生,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一、重视"首因效应",给家长一颗"定心丸"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作为班主任新接一个班,尤其要重视与家...  相似文献   

6.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的顺序恰恰相反。结果第一组大部分评价这个人为内向,第二组评价多为外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班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1957年做了一个著名的“首因效应”实验。他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测试者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称做“近因效应”。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记忆包括三个以上的一组知识时,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知识只受一次干扰,而当中的知识却受前、后知识的两次干扰。这种前、后两头的知识因受干扰少而容易巩固的现象,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的劳动量约少一倍。根据这个理论,一堂课最后做个小结,可以突出重点;小结的内容容易巩固,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  相似文献   

9.
郭仲文 《学语文》2013,(1):38-39
近些年,材料作文逐渐成为各地高考作文的"家常菜",能否写好材料作文,尤其是材料议论文,可以直接决定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本人主要通过以下这道材料作文题,谈谈高考材料议论文的高分策略。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一位斯巴达人对他母亲抱怨说:"我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说:"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是就长了吗?"  相似文献   

10.
看卷如看人,我们不防从心理学角度谈一下高考作文的写作。一、关注首因效应,努力给阅卷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  相似文献   

11.
罗宁城 《班主任》2014,(12):14-15
一、何为"增减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80名被试分成4组,每组被试都有7次机会听到某个人(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对他们的评价。第1组为贬抑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2组为褒扬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3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3次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4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3次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相似文献   

12.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认识或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此,数学教师应千方百计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创造一个温馨的首因效应氛围,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应注重“首因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1.全面性。评语和鉴定的内容力求全面,辨证地看一个学生,既写出主要优点,也写出主要缺点。克服只写优点,不写缺点,或只写缺点,不写优点的倾向。2.真实性。班主任要翻阅平时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材料作文逐渐成为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家常菜",可以说,能否写好材料作文直接决定语文高考成绩的好坏。那么如何在材料作文上取得更高的分数呢?下面以一道材料作文题为例进行说明。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一位斯巴达人对他母亲抱怨说:"我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说:"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吗?...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当与一个陌生人接触时,在没有其他有关背景材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容貌、年龄、服饰等,并根据这些细节做出判断,形成对对方的最初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或叫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使人际认知带有表面性。初次相见就根据对方的表面特征做出判断和评价,并形成对人的印象,就容易出现“以貌取人”的现象。二是使人际认知产生片面性。由于对对方一无所知,自然要留意对方的一切未知信息,并以此信息为根据做出判断。因为…  相似文献   

16.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18.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认知领域中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又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它对人们学习认知和人际交往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剖析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这两个重要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特点,提出在工作中合理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模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它是图和文的艺术,利用图画和文字配合讲述故事,表达意思。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尤其适合学龄前孩子和刚识字的低年段孩子阅读,当然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看的书籍之一。优秀绘本的图画信息丰富,呈现了文字中没有讲的,或者没讲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孩子语言的氛围,依托绘本的图画丰富一年级孩子的写话资源,拓展写话形式,有效地指导孩子写  相似文献   

20.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认知领域中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又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它对人们学习认知和人际交往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剖析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这两个重要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特点,提出在工作中合理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模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