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你问我答     
《中国高校招生》2009,(11):27-27
Q 我是一名理科生,请问理科和工科是一回事吗? A 许多人把理科和工科混为一谈。应该说,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也存在着区别。首先来看“理”和“工”的含义。理科是基础科学,其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因此,理科是科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1990年“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兰州会议”)的历史背景与取得的成效与影响,叙述了2004年高等理科教育进一步调整任务的要点,说明国家经济政治大局的变化决定了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针对新时代与经济新形势,以及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作者对高等理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六方面的任务:(1)本科教育的“通识化”;(2)为出基础科学拔尖创新人才与成果夯实基础;(3)发展应用理科仍是重点;(4)促进新工科等建设;(5)在世界大变局下发展新素质;(6)充分运用信息科学新技术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教育情报参考》2005,(4):61-62
日本文部科学省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立国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实施综合推进科学技术和理科教育的“爱科技爱理科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全国设立“特殊科研试点高中”。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很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应该说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也存在着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  相似文献   

5.
钟媚 《科学教育》2005,11(4):1-3
本文希望从几种普遍存在的观点出发,透过当前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层理念,澄清开设综合理科课程的缘由和目的,明确综合理科课程“非学术化”、“生活化”和“多元化”的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6.
建立“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继而培养大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育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基础科学发展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举措。为了进一步确保和扩大战果,充分发挥理科基地的引领作用,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8.
目前初中理科课程类型主要是综合和分科两类课程并行。全国各地有许多专家学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和编写了许多版本的课程,目前已通过“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综合理科课程有:袁运开先生主编“华师大版”综合《科学》课程、“北师大版”《科学》两套版本实验教科书,分科课程主要则有“人教社”的腮索物理》,“江苏科技出版社”《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物理》、“北师大出版社”的《物理》四套版本实验教科书。由于对综合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标准均把科学探究放在核心位置.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因此,如何教“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自然成为理科教师要掌握的核心教学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学习和掌握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在职教师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教“科学探究”的能力呢?笔者以为,除了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  相似文献   

10.
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南开大学化学专业为“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三年多来,南开大学化学系在教委及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及关心下,经过全系广大教师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一、明确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意义 1.建立“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关系到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高等学校理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理科基础科研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究崇尚真实,科学教育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一代科学素养的使命,更应崇尚真实。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理解科学、善待科学,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留意一下课堂,便会发现,在小学生的实验探究中存在着一些“失真”现象,甚至出现了“造假”,应该引起我们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掌握科学”教育观对科学的“形而下”追求阻碍了当前高等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理解科学”教育观既包含对科学“形而下”的掌握,又包含对科学“形而上”的领悟,全面地概括了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科学及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从“掌握科学”教育观到“理解科学”教育观的变革是深化高等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任鸿隽是以“科教兴国”为立国之策的先驱,终其一生致力于科学推展。他追问“科学之为物”,热情地介绍科学起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倡言“科学是立国的根本”,推进科学体制化;撒播“科学种子”,实施科学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和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 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是支离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味无知,持“科学”之人需要持”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16.
倪娟  沈健 《学科教育》2009,(4):36-46
理科教育的人文化历程可以揭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之基本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应有要义。在理科教育变革的政策文件与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非指以文科的方式进行理科教育。通过比较中西方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传统及其影响下的不同现实,可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指出适合的人文路径。我国的教育传统与现实决定了理科教育应当肩负科学的人文使命,但此处的人文当是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在理科教育中强调对科学本质及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重视理科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等,都是理科教育人文化的具体的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历史,也是科学精神逐步形成、不断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历史,三者是融合发展、共同前进的。因而,科学精神也从最初只注重在认破上探索和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扩展到关注价值层面上科学应用和服务于人类的“臻善”精神。实现“求真”和“臻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学理科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更深层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于是,大家非常关注并积极实践科学探究式教与学,相关案例可谓铺天盖地。其实,大多案例都是"伪"而非"真"科学探究。何谓"真"科学探究?判断的基准至少应有两条:一是探究问题是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问题,二是探究过程应弥散着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因此,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以下简称“创争”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不可否认,当今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小康社会的发展速度;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企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丁邦平 《教育科学》2006,22(2):16-19
“科学探究”或探究式科学教学是当前国际基础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话语之一。但是,20世纪60年代提倡的“科学探究”与90年代以来提倡的“科学探究”在价值取向上有重要区别:前者基于归纳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后者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尽管美国一些重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不见“建构主义”一词,但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