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秀英 《学语文》2012,(1):52-53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怀乡”,自古以来,乡愁、诗人、诗歌似乎有一种冥冥注定紧密相连的关系。从古代李白的“举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现代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些诗歌无不表达了_个主题,那就是故乡情结。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故乡情结作为人类情结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人对故乡潜意识里的强烈情感。故乡情结在漂泊在外的诗人笔下更显得那么深刻,那么浓烈。  相似文献   

2.
故乡与远方     
<正>故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它让我们魂牵梦绕。作者笔下的故乡是美丽的、韵味十足的——“森林中松针淡淡的清香,脚下的落叶在低吟浅唱,流水击打在岩石上溅起的清亮水珠……”这山有母亲的味道,我们一起走进故乡,品味故乡吧!(小好奇)远方,有多远?在我居住的这座小城,最远处可以看到西天边的一道山脉——昆嵛。它巍峨,连  相似文献   

3.
荷情万种     
周敦颐笔下的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张炎笔下的荷:“碧圆自洁,亭亭清绝。”朱自清笔下的荷:“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心中的荷:“风情万种。”荷是诗人圣洁灵魂的种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视野     
一、闰土故里行——配合小说《故乡》(初中第三册) [导语]当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故乡”是一片衰败、萧条,民不聊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日的“故乡”将是怎样一番景象?“闰土”的后代们的生活又是如何情景? 请读游记——  相似文献   

5.
<正>高老师: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郭沫若笔下高雅的白鹭、琦君笔下故乡的桂花、冯骥才眼中可爱的珍珠鸟,还有许地山描绘的花生,这些都是他们的心爱之物。你们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阿呆:平衡车、乐高玩具,还有机器人娃娃。文君:要说心爱之物,那必定是我的专属印章,它对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高老师:我们拥有的东西有很多,喜欢的也不少,但真正能称得上“心爱之物”的却不多,它一定是具有特殊意义或是能给你带来美好回忆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的散文,其特点是小中见大,平凡中见奇巧。日常琐事,泛泛谈来,却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故乡的野莱》便是周作人的散文佳作。它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 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野莱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但作者不去写故乡的风花雪月,偏以这最被“贱视”的野菜为题,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联想:“野菜有什么新奇?故乡的野菜又何以值得著文留名”?这个看来似平淡的标题,却以它新奇的寓意紧紧抓住了读者。你若接着读下去就会发觉,周作人笔下的“野菜”,亦不亚于松竹梅兰,竟有那么多的趣闻。 在作者心中,“故乡”,无疑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对故乡的一切,身居异地的作者无不感到怀念,野菜便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  相似文献   

7.
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一 )回忆中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得出来:   1.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  相似文献   

8.
乡愁——是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写常新的题材,故乡在诗人的笔下不只是一个地域抑或内心深处的字表述,它是一种日久弥深的往日情怀。故乡,对游子来说足挥之不去的长久思念,是难以排遣的莫名忧伤。在我国的古典涛歌里,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心,雨雪霏霏”到《古涛十九首》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等。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不可否认,作品对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独特、鲜明、丰满,颇具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偏爱,自然在情理之中。殊不知,“我”身上还蓄着很大的潜力,“我”这个艺术形象完全可以和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媲美。因此,分析《故乡》,就不能忘掉“我”这个艺术形象。小说是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感和“我”期待——幻灭——…  相似文献   

10.
茅盾作于1932年的散文《故乡杂记》堪称当时茅盾故乡——乌镇的一幅真实图画,它像一个窗户,只要我们打开它,便可窥见三十年代茅盾故乡乌镇的风貌.昭明太子和鲍廷博当我们轻轻掀开《故乡杂记》,立刻被茅盾笔下所描绘的乌镇历史风姿所吸引.他写道:“故乡!这是五六万人口的镇,繁华不下于一个中等的县城;这又是一个‘历史’的镇,据《镇志》,则宋朝时‘汉奸’秦桧的妻王氏是这镇的土著,镇中有某寺乃梁昭明太子萧统偶居读书的地点,镇东某处是清朝那位校刊《知不足斋丛书》的鲍廷博的故居.”这里,昭明太子是什么时候在乌镇“偶居读书”?“某寺”指何处?鲍廷博为何许人呢?根据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声音     
在众多记述故乡的文学作品中,故乡总是被描绘得如诗如画。比如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那画卷般清丽的湘西水乡,艾芜笔下那飘荡着诱人油菜花香的川西故土;诗人何其芳笔下那铺满玛瑙红和翡翠绿石子的故乡的红沙碛……我想,既然故乡是文人墨客借以抒怀高歌、表达真挚眷恋之情的文学载体,那么,故乡不仅具有如诗如画的容貌,而且还应该有它自己的声音。然而,如何聆听故乡的声音呢?和煦的春风就是故乡的声音。它温柔地抚过人们的面颊,掠过已绽出新绿的树枝,吹皱村边的口口池塘。它轻轻地告诉人们,闲置了一冬的农具需要修复孕育着无尽希望的田野需要耕耘…  相似文献   

12.
《故乡》自1921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是悲哀那人与人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评论,很长时间范围内规定了对《故乡》的阅读和阐释。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尽管鲁迅的主题思想是如何的丰富,我们可以尽情地多角度去理解,但是,无论是“哀人生之隔膜”也好,是“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也罢,都脱离不了其社会现实,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的思考。通过《故乡》中人物的社会化,揭示人与社会这一微妙的关系,彰显作品主旨,强化作品对封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批判。鲁迅笔下的《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等是一群具有鲜活生命的群体,到中年却都沦为了麻木、愚钝的“石像木偶”。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带给人命运的界分尺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们都被社会化了。在封建社会礼教的压制下,已经将他们塑造和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了。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从而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3.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郑宏萍 《学语文》2004,(1):14-15
执著于人生道路的探索,是鲁迅一生上下求索的目标,也是其小说《故乡》深层叙事结构下的诗意逻辑。“故乡”不是“走向虚幻”和“理想幻灭”的终点驿站,而是“在荒地上踏出新路”征程的起点,是以“我”为代表的“少爷”一代人和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一代人在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以后寻求希望之路的出发地。解析《故乡》的叙事结构,不难发现鲁迅笔下如此深邃的意蕴。玛丽·劳勒·莱恩把计算机的递归功能术语引入叙事学,他说:“关于递归现象,叙事学家们至少对其中一种形式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故事套故事或故事里嵌着故事。这种嵌入现象也可以用‘堆…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两节《故乡》课。在课堂上,两位教师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不同,致使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值得大家深思。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片断1师:重返离别了20余年的故乡,“我”的感受如何?生:“我”感到故乡衰败、冷漠。生:“我”感到故乡很萧索。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相似文献   

16.
乡愁--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写常新的题材,故乡在诗人的笔下不只是一个地域抑或内心深处的文字表述,它是一种日久弥深的往日情怀.故乡,对游子来说是挥之不去的长久思念,是难以排遣的莫名忧伤.  相似文献   

17.
有趣的发现     
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回故乡玩。我在故乡的一朵花的花枝主干上发现了一个褐色的半椭圆物体,它的表面布满一道道的罗纹。我觉得很好奇,就去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呢?”爸爸说:“这是螳螂巢,里面有螳螂。  相似文献   

18.
妈妈让步了     
《广东第二课堂》之所以成为我的最爱,原因是它内容非常丰富,它开辟了许多栏目:“英语木屋”、“头脑氧吧”、“笔下魔方”、“佳作橱窗”等。特别是“回眸少年”这个栏目,它给人很大的启迪。上了初中,许多男生都爱上篮球,我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 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相似文献   

20.
无主题诉说     
爱情这东西很难说,可能是一瞬间一刹那,也可能是一生是永远。但,没有谁能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所以“永远”“一生”只不过是装饰誓言的点缀,也许爱情就是一瞬间,也许它根本不存在。在诗人笔下它很虚幻,在散文家笔下,它很凄楚,在小说家笔下,它又很完美。然而在现实中,它只是个代名词。爱情,哼!只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只不过是个动人的故事,梁祝早已化蝶而去,离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