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是老庄哲学及其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以后的道家哲学及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哲学意义为基础对“道”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并试图揭示“道”是如何具有审美意义的。“道”首先是一个先验的终极概念。。道”产生了万物,是最高实体,万物皆以“道”为指引。认知主体在常态下无法感知“道”,唯有通过主体的自静自清,才能与“道”融合,进而认知“道”,并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审美意义。“道”与柏拉图的“理念”相似,皆为最高实体。柏拉图同样认为主体无法认知“理念”,只有通过静观才能认识“理念”,主体才能认识审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3.
从高校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培训在解决"他训"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训",从"他训"走向"自训",调动高校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点燃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激情。  相似文献   

4.
《老子》、《庄子》是老、庄以言传"道"的经典之作,然而其中又都有关于"道不可言"的精辟而详尽的论述,在看似矛盾的言、行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具有颠覆性、超越性的独特表达方式———道言。这种无关理性、逻辑、概念的弹性语言解决了在本体上"道"之言语的路绝性难题,而老庄关于道不可言的一系列论述也成为魏晋言意之辨的滥觞,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3,(3):16-19
黄克剑的《由"命"而"道"》一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精神视域——价值形而上学来研究先秦诸子:它运用"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循着价值而非认知的路径解读孔孟老庄。认为在价值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老子之"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世间万物"因任自然"的性状;儒家则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礼乐教化成就"文质彬彬"的人文理想,儒家之道乃是从道家"因任自然"的"天"道中有为地开出的"人"("仁")道。先秦时代中国实现了民族精神从外在的"命运"关切向内在的"境界"眷注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道论包含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也包含有体验、把握“道”的智慧与方法,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论。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普遍性、整体性,其特性为“通”,是“自本自根”的。庄子的道论包含了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的方法论与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工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寥天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论。  相似文献   

9.
李白喜欢“飞”,是因为他的飘逸浪漫;刘长卿垂青“摇落”,是因为他的坎坷不幸;许浑喜欢“湿”“身”,是因为他的嗟卑叹苦。不同的诗人由于身世遣际、审美情趣的不同,吟诗作文,斟字酌句,亦各有情钟。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论自然观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世界的本原。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近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就是老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老子、庄子的许多思想中具有迷宫特色,包括四种迷宫:存在迷宫、真理迷宫、时空迷宫、价值迷宫。面对这些迷宫,他们像苏格拉底一样认为“我自知我无知”,而这恰恰证明了他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老庄的“天人合一”、“知止”等观念及其辩证法思想有一定合理成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启示:人与自然是天地宇宙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类应遵循适度增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庄老异同     
自晋以后,老庄并称,都归人道家者流。文章旨在辨明两书思想本质的异同,以异为主。两家都用了“道”与“无为”的概念,究其实质,名同实异。著书态度、目的及思想出发点也截然不同。至于老子对“无为”以及与之相应的“无私”的解释,更是迥然有别。老子书中的比喻,反映其自然观之肤浅,其教训意义未必可取。最后并指出老子书中有儒家《易》、《礼》及名家思想的成分,显得驳杂。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有些山水画家的创作出现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分离的倾向,画作以照像写实的手法描摹山、水、树、屋等,显示出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即哲学思想研究甚少。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道学。通过揭示早期山水画的艺术本质特征,使山水画家从“艺与道合”、“澄怀观道”、“含道映物”的独特审美理念中得到启悟,从而领会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心象与自然的高度合一,以此使当代山水画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18.
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道教对郭氏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变化的:前期的影响是外在形式化的,如意象运用、超现实的艺术手法;后期的影响是在内在精神层面上的,如逍遥物外的思想等。这种影响的变化也直接导致诗风前后的变化,从而破除传统文学史上对于郭氏诗歌的成见。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实现"心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庄子"吾丧我"智慧内蕴着跳出自我阈限、超越知觉直感、超越是非毁誉,继而虚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等丰富内涵,其逻辑旨趣直指与道相通为一的无待、无我的逍遥之境。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吾丧我"智慧与佛陀所倡导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共同的目标似乎都是要提醒世人,人如果要真正回归本自具足、完满、清净的道心或佛性,那么,就不应执着于自我、不应执着于自身的肉体形骸、不应贪恋于一时的富贵荣华、更不应媚俗弄权而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而应"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力"行正法善行",否则,将必不可免地永堕苦海、陷入无尽的"生死疲劳"深渊而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20.
安全是当今社会的国际性大问题,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当代各个国家所重视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以道家学派为切入点,以老庄核心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以及其"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中所蕴含的国家安全理念进行简单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