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蕾  纪小静 《今传媒》2023,(9):50-54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新闻驯化,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优秀案例云南象北迁的国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该报道的框架、主题以及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该报道中,国际媒体沿用了我国媒体报道框架,新闻驯化率较低,训化策略比较简单,在调用本国和西方消息来源“驯化”新闻方面表现较弱,大量使用了我国消息来源,具有“反向驯化”特征。对此,提出生态软新闻能够有效降低新闻驯化程度,我国媒体要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驯化,以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媒体建构论为理论框架,对六家报纸2007年太湖水污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消息来源、报道主题、风险归因方式及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如何报道与呈现相关环境风险。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媒体在消息来源与风险归因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均高度依赖政府信源,存在简单化归因倾向;但在报道主题和报道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媒体在政府主导型的报道框架下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宣传逻辑。  相似文献   

3.
陈欧阳  蒋国亚 《新闻界》2022,(11):77-88
消息来源使用偏向的实证研究多聚焦消息来源被援引的频次,旨在通过考察媒体对不同消息来源的系统性“选择偏向”来揭示媒体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却忽略了消息来源以何种形式被重组呈现的问题。这种单一化的研究视角,易让国家对外传播实践陷入“引用率越高,话语权越强”的幻象。本研究引入框架理论中的“选择-重组”概念,强调从“选择-重组”两个维度考察消息来源使用偏向。对美、英、印、日四国媒体报道的消息来源实证分析显示,相较于印度《经济时报》直接通过“选择偏向”排除中国声音,美、英、日三国媒体则主要借助“重组偏向”消解中国声音,在广泛引用中国消息来源的同时,将其置于相反观点的消息来源网络中,分别呈现出“此长彼消式压制”“掩耳盗铃式平衡”和“分散孤立式消解”的特点。增加对消息来源“重组偏向”的考察,有助于揭示国际新闻生产中更为隐蔽的权力实践,为正确理解当下中国的话语权现状提供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媒体与消息来源的关系记者接触消息来源是为了获取新闻生产的素材,消息来源接触记者和媒体意在通过大众媒体的曝光,获取公众注意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5.
关注台海──网络媒体关于5·20事件前后报道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试图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内地、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网 站对有关“5·20”事件前后的报道,界定其处理相关事件的特殊角度。本研究发 现:网络新闻媒体在反映社会真实事件时,也有其固定的报道形态,而且网络媒体 因为传播迅速及时、相对完备、无疆界的特点,对某个事件可做较长跨度的专题报 道,汇集各方资料,基本框限了受众对此事件的认知,起到了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 作用。三方网站表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集中反映在所选主题、消息来源和关键词 上,其中消息来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余婷 《新闻世界》2014,(4):192-194
2013年10月28日吉普车撞击金水桥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而西方媒体更是连续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本文以西方媒体涉华突发事件报道的消息来源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微观实践中的叙事框架特征,以期为当下西方媒体报道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2年8月30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对中国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七个方面描述与分析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TVBS对韦帕台风的报道为例,探讨台湾电视媒体天灾报道中消息来源的主要类型,了解对不同消息来源重视程度、处理方式的差异,尤其是对行政机构消息来源的引用与处理,分析在灾难事件中行政机构作为消息来源与媒体期待间的差距,由此审视媒体、行政机构、民众在灾难事件情境下的沟通与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比较视角,本文以人民网和新浪网关于"魏则西事件"的202篇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结合框架理论,从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新闻类型、新闻框架等5个方面23个类目对比分析了两家媒体的报道构架。此外,本研究也关注了两家媒体在不同时间点对该事件的报道数量走势,对其新闻标题制作了词频分析图。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总结了其报道特征相异之处的主要原因,并为媒体如何报道此类舆情事件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云南信息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其从2010年3月16日到4月15日一个月间所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和基调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观察以这四家报纸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如何呈现西南旱灾议题,以此来研究不同媒体对西南旱灾这一议题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消息来源等指标为分析单元,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关于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三家媒体在其报道框架中都肯定了其创新精神,建构了积极正面的意义,反映了社会主导民意,但鲜见理性的反思,只是因报纸功能定位的区别而在具体业务上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框架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的食品安全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领域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报食品安全议题的形成和变化,食品安全报道的消息来源偏向以及食品报道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食品安全报道应坚持理性建设性原则;应加强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并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近几年颇受关注的转基因争议为研究议题,以媒体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账户主体在消息来源、报道角度、不确定性呈现、情感状态和报道框架等5个类目,发现媒体微博对转基因争议的新闻生产策略运用,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争议的弱化倾向,以及以政府、专家学者、媒体等为主导的话语博弈关系,并指出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时执两用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手段六个方面分析了国内报纸对北京奥运的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国内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同时存在以新闻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新闻价值框架和以奥运举办城市和非举办城市为新闻范式的地域框架,但主要表现为新闻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18.
顾海杰 《报刊之友》2011,(12):108-109
“美国之音”作为美国联邦政府下属的对外宣传机构,通过“一套完整和娴熟的传播技巧”,在看似“客观公正”的报道中,向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在任何新闻中,消息来源均可视为是影响报道倾向的重要变项,不同记者往往为了支撑自己的说法而寻找不同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客观报道的证据,更可能影响记者的报道重点乃至报道立场。  相似文献   

19.
岳璐  蒋超  李月红 《新闻前哨》2012,(12):32-33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点,考察三类主要的新闻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媒体所建构的不同新闻框架。由于角色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新闻框架体系,即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选取了《人民日报》和《中国环境报》对沱江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我国突发环境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本文借鉴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媒体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对象、报道框架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