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佳颖 《今传媒》2014,(5):81-82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也面临着霸权危机。为了寻求新的国家利益,美国越来越注重增强软实力,并通过大众文化等媒介输出其制度、文化和价值观以谋求文化霸权。本文试通过解析国际环境对美国文化霸权产生的影响,并以热播美剧《反恐24小时》、《国土安全》等影视剧为例探讨美国大众文化在价值渗透中的作用,利用受众解码理论论述其传播过程及效果,揭示其传播意义和对文化霸权输出的应对。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3):62-69
《向往的生活》等乡村题材生活纪实型真人秀节目,将原本被边缘被忽视的"不可见的"小山村呈现在电视上,不同于都市空间也有异于真实乡村的媒介化乡村空间出现。它是地理空间加戏剧化想象的"异质性"空间,是被统治也反抗统治的空间。随着城市的扩张,"异质性"空间的开放性、边缘性和他者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着都市文化霸权。但被资本裹挟的电视媒介,利用空间的意象生产、乡村空间商品化以及构建乡村空间城市符号展演场等手段,开启都市文化对乡村的收编。事实上,文化霸权通过"异质性"的媒介化乡村空间在具有共时性的社会空间中完成生产、利用和收编、融合的所有过程。最终,传统的农村空间结构、秩序、观念等被彻底改变,并纳入都市文化体系,成为受文化霸权支配的社会秩序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有三个层面,即统治权与领导权、市民社会和知识分子。大众传媒隶属于文化霸权理论中的市民社会,其在文化霸权实践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统治权与领导权及知识分子则是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行使话语霸权所采取的实践主体。其实践方式则是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妖魔化,而这种话语霸权的产生则是由是由统治阶级的社会统治需要、现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霍尔在伯明翰时期最重要的著作——《控制危机》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批判性综述,对霍尔和科恩的道德恐慌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该书的理论和方法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霍尔等人的研究通过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科恩的道德恐慌过程分析模式进行了历史制度主义改造,把道德恐慌看作是广泛的社会文化霸权和政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这种历史制度的批判视角,对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各种道德危机话语有借鉴意义,但在运用其理论和方法框架时,必须注意甄别主要分析对象的制度结构和历史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爽  于秀秀 《新闻世界》2014,(6):309-310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在媒介的推动下逐渐成为现实。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存在着霸权主义,一些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正在试图控制着另外一些国家。本文从媒介发展的角度入手,浅析媒介发展对文化霸权的影响、文化霸权产生原因、文化霸权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以及媒介在文化霸权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因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而成为以反霸为名的非国家组织和以反恐为名的霸权国家争相夺取的意识形态阵地。在此背景下,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被生产出来,在表面看来它只是一种媒介镜像,而在更深的层面则体现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制度性危机。然而西方媒介对恐怖事件的报道,除了放大恐怖气氛之外,并没有追问和反思恐怖暴力滋生的社会根源;更具误导性的是,这种报道掩盖了国家恐怖主义的真相以及反恐旗帜下的霸权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以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为基础,在媒介霸权的语境下,分析个体如何通过统治阶级适度妥协的外部形式.以及构建相应的心理素质防御体系的内部形式,抵御大众媒介非法侵入私人领域。  相似文献   

8.
国际传播力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传播力包括传播能力、传播效力和传播权力三个层面,媒介成为影响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赋予国际传播力新的特征:个体传播使得国际传播能力多元化,媒体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和生活化因素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效力,国家传播引发国际信息传播秩序失衡并导致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构建国际传播力的一种新途径。通过增强民众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奠定群众基础;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效力提升奠定专业基础;增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为国际传播权力提升奠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9.
美国《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中国《译文》停刊,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世界范围内文学期刊的危机。中国文学期刊的危机是社会环境变迁、媒介格局重组、受众阅读习惯重塑和数字媒体冲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随着中国媒介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学期刊在存在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存在发展机遇。善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树立定位营销理念就成为中国文学期刊实现再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权力扩张、全球传播格局失衡和主流媒体话语偏向让"媒介霸权"成为当下热门批判话语.本文拟从媒介立场展开理论溯源,揭示媒介霸权的理论开拓者、建桥者和领跑者;从媒介角度分析其权力构成,发现依附性权力、生产性权力和资源性权力在媒介霸权中的运行;以媒介为起点考察其现实向度,呈现学界对媒介作为帝国霸权、话语霸权和技术霸权的研究取向;在此基础上,指出"媒介霸权"诸权依附、合谋、扩散、自然化的特征,并主张针对上述特征理性而系统地展开媒介霸权理论研究,同时为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跨国际、跨媒介、跨阶层的媒介霸权批判和回应能力提供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8):24-28
2015年初,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以其超高收视率,获得了来自各国的广泛关注。《超级中国》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的超级力量,而这股力量将"超级中国"演绎成为了"霸权中国"。本文将通过对《超级中国》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出韩媒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霸权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并由此探讨霸权形象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鲍高齐 《视听》2016,(1):48-49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实力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显示出重要作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崛起。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的媒介产品,其客观的记录、权威的解读、相对系统的展示给普通民众了解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本文从影像意义系统的角度,通过对韩国媒体制播的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客观反映中国面貌的同时,隐含在影像背后的却是一个霸权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哈罗德·英尼斯研究了美国《权利法案》保障下的“出版自由”,指出印刷媒介的空间偏向促进了美国获取空间霸权的倾向,提出了对媒介帝国主义的批判,并启示人们对印刷媒介的局限保持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尴尬的4.5环让世人记住了这次体育盛会,也让普京政府的形象乃至整个俄罗斯的国家形象陷入危机之中。然而,来自国际各方的冷嘲热讽在冬奥会闭幕式再现4.5环的机智表演后瞬间转为对其危机公关手段的高度赞扬。其公关手段中重要的一环——媒介仪式可谓功不可没。媒介仪式通过电视媒介进行传播,借助媒介载体的视听兼备性、强带入性、超真实性、亲切感以及传播的广泛性,最终扭转了俄罗斯国家形象危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之下,媒介组织应该重视自身危机的发生和处理,特别要重视媒介从业人员造成的危机,它对媒介组织形象的影响更大.本文从危机公关的角度分析媒介从业人员对塑造媒介形象的重要意义,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对媒介组织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个人危机,构建危机管理机制及时进行危机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刻板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社会群体、性别等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苏蕾 《编辑之友》2012,(6):94-95,98
媒介如何能够使其话语实践成为危机时刻公众获取信息、协商辩论、达成共识的公共性语意场,本文从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之解读获得启示,意图通过建构具有批判性立场、主体意识以及话语理性的新型话语实践特征,进而走出意义的“荒原”.  相似文献   

19.
2003年非典之后,学界开始从危机管理、媒介功能等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进行危机传播。而随着手机技术的日臻完善,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手机短信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及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危机传播系统模式,并从微观系统和宏观社会系统对如何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3年非典之后,学界开始从危机管理、媒介功能等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进行危机传播。而随着手机技术的日臻完善,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手机短信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及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危机传播系统模式,并从微观系统和宏观社会系统对如何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