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善源于善,恶源于恶,这是社会成员间日常生活和日常关系教育学最重要的一条规律。 如果在一块沃土上不栽种葡萄,如果不用汗水浇灌这沃土,它上面就会长满杂草。人的心灵也是这样:应当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扎下善的根子,防止恶侵蚀心灵。在谁也不曾唆使孩子以恶待人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不教给孩子以善待人,不保护他心灵的纯洁,便足以使道德畸形现象在他身上生发出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善或恶是一直以来中西争论不休的,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此话题人们也一直没有得出一个结果来.与其说人性是善的或恶的,不如说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复杂性.他身上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种子.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在小说<蝇王>中得到很好的反映.本文将从讽喻性的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来分析小说,对小说的主题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3.
格雷厄姆·格林的许多小说都以宗教为主题,探讨人性中的善与恶,罪与救赎,地狱与天堂。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最典型的反映就是宗教信仰的缺失,格林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有缺点的天主教徒的反英雄形象,指出他们都是堕落的天使,从罪与救赎的角度深切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杰出的人才还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他们在出生时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都是除了具有种族遗传的少数本能外,犹如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有的人之所以成才,就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中存入了大量真、善、美的东西;而有的人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中存入了大量假、恶、丑的东西。成人的个性特征都葫发于幼年时期,幼年时期大脑里种下的真、善、美多,就能有力地抵制假、恶、丑,反之则不然。一个人的幼年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中的  相似文献   

5.
美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类社会里,既存在着真的、善的、美的事物,又存在着假的、恶的、丑的事物,我们生活的理想与目的,就是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完善境界,不遗余力地去消除假、恶、丑的事物与现象.这样,就可以使人经常生活在美的海洋里,获得审美的赏心悦目的愉快,达到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化作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公元1879-1955)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并愉  相似文献   

6.
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可以使人的个性尽情张扬,人性的善与恶会出现相互的转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界定一个人是善是恶,因为个体往往是善与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躬行的首要阶段是"正心",亦即增强、扩充善的欲望和感情,减弱、消缩恶的欲望和感情,从而使善的行为动机克服恶的动机;躬行的中间阶段是"积善"与"改过",亦即不断确定和执行善的行为动机,不断改过迁善,积善而不是积恶;躬行的终极阶段是慎独.亦即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也谨慎遵守道德,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道德,致使遵守道德的行为恒久、稳定而成为习惯,最终实现自己的道德志向而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伦理学中善观念的一种终极的或本体的表述,是对终极道德价值的追求。本文主要试就《追风筝的人》中主要人物的精神以及灵魂的救赎过程,来分析西方至善的本质、追求方式以及至善的价值内涵,从而启迪人们不断地进行至善实践,获得至善人生。  相似文献   

9.
王燕 《现代教学》2015,(6):69-70
一位教师曾经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上画了一个小小的黑点,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黑点!"小小的黑点大家都看见了,而大大的白纸却被视而不见。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不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从闪光点人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恶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认为恶毕竟是恶,应该揭露,应该很快消灭;另一方面认为恶是一种精神体验,可以使人的生活道路丰富起来。他认为善与恶是并存于世的,他相信人是能够变得美好而幸福的,为了达到善,人们要有基督的仁爱宽容恕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张白纸,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这张白纸就会有丰富多采的内容。教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决定学生一生的命运。作为四四班的班主任,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到身上的责任和压力,这种责任和压力鞭策着我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因为我手中把握的不仅仅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12.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到底是利他还是利己,永远是人们难以辨明的问题。人的本性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善与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特别容易唤醒人性恶的一面。这就告诉人们,控制环境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营造唤醒人性善的优良环境,抑制唤醒人性恶的不良环境或消除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易卜生早期诗剧《培尔·金特》主人公培尔.金特走的是一条宗教救赎之路,是宗教道善力量与反宗教的罪恶力量的冲突之路,在他身上善最终战胜了恶,他最终得到了宗教救赎。其宗教救赎之路包括三个阶段:青年培尔——对宗教的向往与逃避、中年培尔——对宗教的放弃和重拾、老年培尔——皈依宗教得到救赎。易卜生的人性探索主题在此得到生动与具体的体现。这部在早期诗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中期社会问题剧和晚期象征主义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代爱情悲剧的作品,象一派浩浩荡荡的洪流,带着古代文化思想的光辉,驾着历史风云的呼啸,包含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流过荒郊的原野,淌过人类心灵交融的轨迹,留给欣赏者永恒的回忆.描写人的痛苦、灾难和毁灭,让欣赏者潸然泪下,这是悲剧的本质所在,然而对这一本质进行深层发掘,就会发现,悲剧的真正本质不仅在此,而是通过这一过程的描写把人生潜藏的价值加以肯定,使有价值的东西得以回归.为了取得强烈的悲剧效果,悲剧作家总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表现悲剧人物的价值,唯有对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恨;唯有对善的压制,更能唤起人们对恶的愤慨.  相似文献   

15.
阿米尔能够深刻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的去实现对错误的挽救和救赎,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对心灵的救赎和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也是外国文学精神自我救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向自己宣战     
古罗马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上帝化作普通人模样来到角斗场,看到一个勇敢的角斗士战无不胜,于是就问角斗士世上是否有人可以打败他。踌躇满志的角斗士断然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上帝为了惩罚他的狂妄,就变出一个与其一模一样的角斗士,于是一场与“自己”进行的决斗开始了。虽然其结果不得而知,但这至少提示我们,还有一个可怕的敌人,那就是自己。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事实上每个人都像希腊神话中的教皇那样,有着明暗两副面孔。而人性中的善、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理性与欲望,无时无刻不在激烈地交锋。没有人不想积德行善,…  相似文献   

17.
体内的小人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我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人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人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18.
体内的小人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用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离异家庭正在逐渐递增。生长在离异家庭里的孩子,大多在心理上不够健康:有的多疑,对别人的小声说话非常敏感;有的自卑,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信;有的脾气暴躁,恨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怨气撒在别人身上;有的沉默,把自己心灵的窗口紧闭。他们经受了心灵的创伤,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学生更脆弱。因此,教师在教育他们时,要多几分诚心,多几分关爱,更要多几分细心与耐心。小枫就是一个生长在离异家庭里的孩子。他自小与母亲一起长大,聪明活泼,语言表达力较强,思维也较敏捷。在他的身上存在着离异家庭孩子…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