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变化发展过程,生活实践是这一过程的载体,也是品德形成的根本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割裂开,在一定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3.
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物质生活很贫困,但童年的乐趣却是无穷的,打猪草、捡树枝、挖野菜、采桑果、摸鱼虾、捉知了……童年的趣事数也数不清。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会留下些什么呢?现代儿童的生活总是过早地受到成人生活的侵蚀,在教育中,儿童过着一种没有激情、没有童谣的生活,日子单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提出了“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呼喊,要求教师开发利用现有的资源,汲取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对话。生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建构新知的已有认知,而且又是学生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努力克服概念化和成人化的倾向。所以,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要努力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创设充满生活味、人情味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应用于生活实践,数学也是如此.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从来都离不开生活的.下面笔者就这个话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一、为什么要把生活领进数学课堂1.把生活领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学改革,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原来的教材过分注重纯粹数学方面的训练.诚然,一名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忽视了其他,例如创新能力,忽视了教学对于生活实践的作用,忽视了和生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16-20日,山东省第六批初中地理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日照市实验学校举行。参评选手的课题是授课前一天在规定的四个课题中抽取的,准备时间仅有短短的一天,但从实际的课堂授课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课都很生动精彩,参评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多媒体的运用、课件设计以及学生活动设计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听课的收获及感悟简单总结如下:一、课堂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本次参评的绝大部分选手都能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以案例与反思的形式,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及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倡导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追求富有意义、充满灵性和综合性的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  相似文献   

10.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预测,但无法规定的。"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敏于捕捉,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宝典的"金钥匙"。一、将错就错,寻根究底在新课程教学中,尽管教师课前能备好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是源于他们对既定生活表象和生活现实的认识、体验、感悟和理解,而且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获得了初步的发展,从简单依赖社会、他人逐渐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自我约束,因此小学品德作业应当回归生活的沃土,反映儿童的学习需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儿童在生活经历中获得对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和形成的认知。1.以生活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无论是人格塑造,还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  相似文献   

12.
<正>一、动画演示,知识形象化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冲击着、改变着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可以将那些看似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让学生学得主动,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13.
14.
于成铁 《小学生》2013,(7):63-63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5.
2003年4月17日~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走进课程标准,全国小学语文新教材教学观摩”活动,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其中,贺诚老师的《难忘的一课》更是让我难以忘怀,其激情四溢的教学语言,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引领我们走进了新课程,踏入了新课堂。感受如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上课一开始,贺老师深情满怀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并适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说,余光中是千千万万台湾人民的一员,他的诗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情。今天,贺老师发给你两张薄薄的纸(纸上印有课文《难忘的…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忽视数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的情况,本人认为数学课堂小结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7.
刘坤 《中小学电教》2009,(4):108-108
<正>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呢?笔  相似文献   

18.
<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在情境中理解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收获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过程.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较好地“悟”呢?在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有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可见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一、教师有情促操作 翻开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知识点比较简单,没什么好教的.其实这些教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数学,忽视学生在数学学习成长中真正需要什么,在教学手段上也会忽略动手操作.当然还有教师面对班额大、准备材料太繁琐、操作时场面难控制、浪费时间等问题也较少让学生操作.  相似文献   

20.
<正>结合我校"活力课堂"的教研主题,笔者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构建活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据此开展了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活力课堂应该是空间、形式、内容三个方面上都开放的课堂。一、开放空间,释放活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离开了一本正经的课堂,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