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风云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驻使朝鲜到编练新军,最后到首倡新政、颠覆满清和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的这一系列作为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培植了自己的"北洋势力"。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关于袁世凯上台这一段历史事实众说纷纭。本文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出发,着重评析和再认识袁世凯上台以及简要评价辛亥后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态度对中国政局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英国为首的烈强为使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表面上主张对中国革命实行保持中立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却竭力扶持袁世凯上台主政,袁世凯上台得到了列强在舆论,和谈,财政和外交四个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这是作者继《百年孤独》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近40年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故而作品问世后,引起了全世界文坛的注目.哥伦比亚著名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鲁评价《爱情》“是一部完美的爱情专著”.有人称之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甚至有人誉之为”一部充满哭泣,叹息、渴望、挫折、不幸和欢乐的爱情教科书”.我们认为,马尔克斯的《爱情》仍然关注着拉美人民的生活与历史.注意刻画、描述生长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爱情与人性的执着思索.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爱情悲剧,以现实主义的悲剧感和直面现世人生的真实性,从主题到题材,从结构到风格实现了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5.
《广东第二课堂》20周岁生日庆祝会开始了,小记者们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表演讲,述说着从小学到初中和《广东第二课堂》的缘分,表达着自己的感激、热爱与祝福,迎接着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生日的蜡烛点燃了,《祈祷》的歌声响起来了,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因激动而涨红了,空气里洋溢着志在必得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陈惠良 《考试周刊》2012,(48):25-26
在写完《为联邦死者》一书后,罗厄尔说:"我一直想写一首关于南北战争的诗,在43岁时我写出来了。"他自己也认为这是他的最佳作品。事实上《为联邦死难者而作》不仅仅是一首关于南北战争的诗,它将个人的历史和政治和文学材料中一段段插曲连接成一个雄伟的整体,将美国历史和文化与他个人生活结合在一起、相互对照、彼此渗透。欧耐斯特.卡西拉说:"在历史中人类不断地回还到自己,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家和活动家朱执信,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阶段。在前一阶段,他积极阐发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反对袁世凯及封建军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后一阶段,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中国革命的道路,较早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介绍给国人,特别是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他自身的思想认识超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范畴,走上了彻底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李希贵先生的新作《学生第二》中,有一篇题为《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的文章。讲述自己从高密四中到高密一中,从高密一中到高密教委,又从高密教委到潍坊市教育局的几次大的工作变动中,如何审时度势、因应变化后的具体教育情境,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工作不断地得到刷新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读了《国语》,又读柳宗元的《非国语》,感到有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国语》到《非国语》,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柳宗元的儒家思想,其间的变化不小。这一思想的变化,很值得研究。但在历来研究柳宗元的文章里,很少提到他的《非国语》。其实《非国语》在柳宗元的著作中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的。柳宗元自己就曾非常重视这一专著的写作,他不  相似文献   

10.
<正>阎锡山在民国初年对政治体制的认识应时势而变,然其中不乏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他由民初的拥护共和到自认为共和不适合中国实情,主张采用君主立宪,进而又坚持君宪拥护袁世凯。阎锡山面对袁威权,他的政治态度紧随时势变化而改变,这种政治手段,使他避免了遭受袁世凯集团的排挤,也使他摆脱了帝制失败时应受到的牵连,从而延续了他的政治生命,保持了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此外,从阎锡山出生的环境看,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受儒家价值体系影响至深,应该是很忠君的那种类型,但其政治  相似文献   

11.
《秋声赋》里的秦淑瑾,不仅使《秋声赋》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故事情节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更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当今社会女性主体意识重要性的关注,并且完善了从“我扮演”到“我就是”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变化.演员之所以称之为“演”员,并不是因为他(她)能将演绎的角色模仿得多么相像,而是他(她)在演出过程中,让自己成为演绎的角色,让观众忘了原本的自己,这才是“演”的最高境界.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并非“演”,而是“是”.  相似文献   

12.
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了。1912年,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在北京就职,不久他又迫使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中华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代表封建主义势力,以北洋军队为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了反动的军事化统治,在这个时期,共有五位民国总统。1.袁世凯(1912—1916年任总统)河南项城人。袁世凯从1898年开始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培育自己的军事势力。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袁世凯因出卖维新派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开始在政治上青云直上…  相似文献   

13.
你可真爱读书啊!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时候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后来,他进了陆军工兵学校,可是,他仍然爱读书。17岁时,他在升级考试中落榜我不仅要读书,还要自己动手写小说哩!啊,这真是杰作!24岁时,他发表了《穷人》,这使当时著名的评论家别林斯基都感到吃惊。1849年,他被牵扯到一个案件中,被判处死刑。可是,临刑之前,沙皇突然改变了决定,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于是他过了4年的监狱生活。朋友啊,请给我带一本《圣经》来……历史上不朽的杰作《罪与罚》是什么时候写的呀?1861年发表的《死屋手记》,就是写这一段生活的。…  相似文献   

14.
北洋军阀是清末由袁世凯开始建立的封建卖国的反革命武装集团。1916年这一集团的总头目袁世凯死去,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斗争迅速激化,终于形成分裂之势。那么,北洋军阀是分裂成直、皖、奉三大派,还是分裂成直、皖二大派?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两种看法都存在。人教社历史室编1987年和1988年版《中国历史》明确叙述“袁世凯死去以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而同样是人教社历史室编的90年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和1992年  相似文献   

15.
张华腾、苏全有合著的《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一书 ,是一部与传统观点大不相同的学术著作。认为袁氏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曾做出过贡献 ,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但在肯定袁氏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同时 ,又认为他给中国的现代化造成了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临时约法》的倡导者,《临时约法》的主要精神贯穿着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孙中山以《临时约法》作为思想武器、法制武器,和袁世凯的专制、复辟作斗争。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先后6年的"护法运动"。以维护《临时约法》作为斗争形式,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生平活动中占十多年之久的历史阶段。文章从中国国情角度探讨孙中山维护《临时约法》的动机、主要过程、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孙中山最后认识到"护法"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7.
赖晨 《文教资料》2007,(16):119-120
陈宦宣布四川独立的原因第一、陈宦对袁世凯称帝的丑剧,内心深处其实是大不以为然的.第二、袁世凯对他的一些不信任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他的心灵,导致他从对袁世凯"私恩深重"到反戈一击.第三、陈宦部下对他的影响.第四、蔡锷对他的影响.第六、全国反袁的大气候.  相似文献   

18.
陈晓东 《历史教学》2005,(12):23-27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蔡锷等人参与的护国运动最终使袁世凯的帝制梦破灭。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期,梁启超由拥助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乃是一个思想演进过程.梁袁思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宪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分歧,二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歧.梁氏的战斗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发表,是他高举反袁复辟帝制义旗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