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从而把依法决策作为行政机关决策的基本要求。从行政决策程序角度保证决策层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特别是把公众参与作为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用严格程序来保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相似文献   

2.
程序主义法律范式认为法律和行政权力具有内在关系,任何行政权力必须得到法律的合法授权,而行政权力的强制力使法律得到有效实施。按照程序主义法律范式的理解,借助法律建制化交往形式和对规范性理由的运用潜力两条标准来对内嵌公众参与法律程序环评决策的立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从而发现了环评行政权力的合法性来源——环评决策,使得环评行政权力获得了内嵌公众参与法律程序环评决策的合法授权。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扶贫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的行政过程的机制,它通过“赋权”的方式,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的行为的可持续性,体现“参与过程就是村民素质提高的过程”。赣南参与式扶贫的实践表明,村民参与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自身的原因又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建立和完善参与式扶贫机制,政府角色转换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是使行政决策程序法律化和制度化,并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切实地依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决策。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保护人权,以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统一。我国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中,在察觉机制、沟通机制及公众、专家参与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要实现行政决策程序法治化,应加强和完善调查程序、决策规划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听证程序等。  相似文献   

5.
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是使行政决策程序法律化和制度化,并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切实地依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决策。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保护人权,以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统一。我国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中,在察觉机制、沟通机制及公众、专家参与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要实现行政决策程序法治化,应加强和完善调查程序、决策规划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听证程序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领域虽有很大进步,但因一系列历史、观念等原因的存在,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制度保障和救济不够完善、公众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所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当前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践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制度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核心指向教育行政权力过大。教育行政权力应有其边界,主要包括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法制不完善、教育行政体制缺陷及公众参与决策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中国教育行政权力容易逾越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为此,需完善教育法制,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增强教育行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听证制度在我国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在2013年引起全国广泛指责的凤凰古城圈城收费事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公众参与的缺失。建设行政法治不仅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更需要公众的行政参与,即提高公众参与在行政活动中的权重。而公众参与在时间上最好置于政策制定和实施之前,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协商,最大程度减少政策实施的社会压力和偏差。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公共利益代理制度以对政策和行政行为的错误进行事后纠偏,对被行政行为侵害的不明显或轻微的公众利益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已成为行政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机制制度薄弱,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公民参与到行政程序之中。鉴于此,在对我国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现状及内涵剖析的基础上,笔者对行政执法中参与制度的正当性进行了考量,最后立足于国外的一些有益实践对我国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主参与机制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和精髓.行政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具有促进立法民主、实现人民主权、提高立法质量、法的实施以及适应WTO要求的重要价值;当前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中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机关漠视公民参与权、参与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够、公民参与意识比较淡漠等问题;对此,必须加强立法、完善配套制度、转变行政机关观念、提高公民意识以及建立责任追究制,从而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其中的核心又指向教育行政权力太大的问题。教育行政权力应该有其边界,主要应包括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由于法制不完善、教育行政体制缺陷以及公众参与决策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教育行政权力很容易逾越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为此,需要完善教育法制,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增强教育行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行政程序中广泛、深入、多样、富有成效的公众参与,是行政行为合法正当与可接受性的必要条件,是当代行政法治的基本特征。完善我国行政程序中公众参与机制,应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与技巧、增强听证程序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协商制度、推动有组织参与、扩大政务信息公开和强化参与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3.
区域行政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北部湾相关区域行政规划存在缺乏法律指引、协作机制薄弱、公众参与程序缺位等法治缺陷。在借鉴国外区域行政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从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政府间协调机制、构筑公众参与机制三个层面构建北部湾区域行政规划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其核心又指向教育行政权力太大的问题.教育行政权力应该有其边界,主要包括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由于法制不完善、教育行政体制缺陷以及公众参与决策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教育行政权力很容易逾越法制边界、专业边界和价值边界.为此,需要完善教育法制,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增强教育行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内部治理受多元因素的影响,构建"行政权主导下的共同治理"是现实的需要,旨在运用有力的行政管理,保障学校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治理,有效协调学术权和行政权,为学校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此,要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和校务委员会等,保障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要建设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实行"校-院"分权分层治理,保障决策效率和决策执行力;要建立内外部激励监督机制,建立监事会,健全教代会、学代会,实现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评估,是推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动力机制,也是提升决策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目前还存存在着诸如决策事项不够公开、透明、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感以及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因素。要想突破制约公众参与的"瓶颈",则需要从建立与完善重大决策信息的公开机制、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和建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方面寻求制度创新,这才是确保公众在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充分行使话语权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政策,制定适合地方发展的公共政策,促进本地区发展,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公共政策是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的重要举措。在政府决策中扩大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严重缺失,导致地方政策的正当性、合法性不足,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更对地方政府行政过程产生严重损害,不利于政府和人民的团结一致。本文是对青海省西宁市的调研,主要是试图探究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缺失的原因及寻求解决对策,并试图在西宁市这一特殊的民族杂居地区找出其特殊之处,以及寻求解决本地区公众参与问题的独到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策是整个政府管理的首要环节,它贯穿于政府管理的全过程,一个决策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工作的成效。而公众参与是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关键。分析与研究科学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将进一步促使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增强行政效能,从而促进政府“善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素养,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公众生态权益,促进行政决策民主化。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公众参与的制约因素,我们应从制度层面、意识层面、组织层面提高公众参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思维的提升,人们参与环境保护逐渐成为解决环境危机、维护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应从法律层面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顺应环保发展的时代趋势。本文简单概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基于立法参与制度、行政参与制度、司法参与制度三个维度,详细分析当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立法层面、行政层面、司法层面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司法救济制度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