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禅宗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元代宽松的宗教大环境下,禅宗文化在传统文人和民间大众中产生了影响.而作为元代最为大众接受的元杂剧,更是吸收了禅宗的文化特色,其佛教杂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独白、唱词来介绍禅宗的发展、演变、教派、人物以及历史,使世人参悟禅机佛理,明了禅宗义理,成为禅宗文化传播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的道风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尤 《文教资料》2009,(13):44-46
中国画与道家文化和禅宗素有密切联系。禅宗是佛教与本土道家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佛教教派之一。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道家文化和禅宗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重要的内在作用。本文旨在分析道家文化和禅宗对我国国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宗教对我国的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表文从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教义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文人的作用入手,分析了这两种宗教对《天龙八部》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红娟 《文教资料》2007,(24):123-125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大地上生成的难得的宗教之花,它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士人碰撞的过程中却逐渐地失去了自身的独特品格而走向生活化、审美化。这一变化当然与中国文化土壤强大的化解力有关,但是从禅宗发展的内在理路上看,又有着必然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禅宗的诠释方式入手来探讨禅宗的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5.
禅宗脱胎于印度佛教中的禅学。禅宗在印度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但传入中国之后,却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并波及到东亚各国的佛教一大宗派——禅宗。中国的禅宗虽然源于印度的禅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已有很大不同。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禅宗为什么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没有形成,却在中国的土壤上结出硕果。  相似文献   

6.
禅宗崛起于唐代,并演化为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宗派,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禅宗文化.禅宗文化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于人格理念上的平等意识以及哲学思维上的艺术气质.正是由于具备这两方面的学术特质,禅宗文化对众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且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7.
禅宗文化是我国一支中国化了的重要的佛教派别,其思维方式独具特色,具体包括即事而真思维、讽喻思维和顿悟思维三种彤式。  相似文献   

8.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禅宗起源的探讨也是对佛教进行溯源的过程。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而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中国、印度等国家都有参禅、悟禅的现象。禅主静,中国的理学和西方哲学中都有主静一面,所以,"静"是人类生知、生智的精神现象。而佛教禅则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禅的深刻意蕴和现实修为。佛教把习禅作为人类共知的开发心智的行为,禅定修行悄然兴起,这也是禅作为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消化吸收,在隋唐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至宋明则完全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化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要考察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很有必要对郭沫若与中国佛家文化的关系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研究和学术发展,2006年11月25日至27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到会致辞表示热烈祝贺。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佛教界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佛教思想的发展、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佛教文献的整理等方面的问题集中进行了深入研讨:1.对佛教思想的探讨。《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杜道明教授《顿悟与审美》一文指出,禅宗的“顿悟”使禅宗的…  相似文献   

11.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  相似文献   

12.
禅宗——一朵绽放于大唐盛世的佛学奇葩,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兴盛,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作为佛教的一支,它自有许多独到之处,然而,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思维的超越性。文章对禅宗超越思维的归旨、方法论及其对象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当一种文化移植到其他国家时,必然会和本土文化产生冲突。所以它必须改变自己的教父以适应新的环境。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儒之间冲突不断,日渐调和,从而使禅宗从原有的厌世苦行的佛教转变为中国化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佛教是一个极其重视师资传承的宗教。佛陀临涅槃时,将所说一切教法付嘱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付嘱阿难,阿难以后,次第付嘱后代,一代一人,师资传承不绝,形成佛教的传法统系,是为佛法的正宗所在,为维系佛教命脉起了巨大的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后,长期受到中国正统史观的影响,北宋禅宗的佛教史家释契嵩把中国传统的正统史观与禅宗的法统相结合,形成禅宗的正统史观,从此以后,禅宗各派尤其是临济、曹洞二派的佛教史家们,不仅以禅宗为佛教正统,还各认自宗为禅宗正统,在明末清初,出现临济、曹洞二宗互争禅宗正统的局面,造成禅宗的致命内伤。  相似文献   

15.
儒、道、佛三种意识形态在唐、宋时期完成三教合一后,一种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的中国式佛教——禅宗便盛行于中国,它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代中国人。结合张大千一世佛缘看,禅宗思想在张大千追求自然适意的、诗意的生存方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思想在张大千的思想意识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其人格思想的多元性、矛盾性、包容性、自由性、开放性等都是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横向动力,本文以佛教的文化异质性、佛-教的中国化变异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为研究对象,揭示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换规则和切实路径.相信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可以为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禅宗是佛教东传以来一直绵延到今天较为重要的一脉,也被认为是真正中国化了的佛教或者说是中国佛教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是佛教本土化的典型。如果说在中国本土曾经有一个“儒道互补”的话,那么唐宋以后的禅儒交融,使禅家思想渗透到了中囱的文化领域。本文从观念层面就禅宗对人文精神世界之影响,尤其是对士大夫生命反省的影响做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8.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有相通之处,是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与体育养生;儒家思想与体育养生;佛教禅宗思想与体育养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基础-<内经>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流磨合的产物.在日益重视以“古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把禅宗这一丰厚而重要文化元素进行翻译,成为不可或缺的选项.众所周知,对禅修践行者来说,“禅不可说,一说即错”,甚至是“不立文字(wordlessness)”;而就大众文化层面的旅游文化来说,则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形成译语文化读者能够理解接受的心理图式,得到合理的文化诠释,从而有效地拓宽禅宗翻译在旅游文化领域里的可译性,使禅宗文化元素有效地融进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