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多数国人而言 ,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 ,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就是“素质”的培养 ,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 ,就是“学而优则仕” ,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 ,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 ,或来自领袖话语 ,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 ,关键在于 ,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 ?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  相似文献   

2.
清末,随着西学东渐,“法治”这样一个来自不同的政治文化类型,比较抽象的概念,被介绍到了中国。国人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对它进行着揭示,构筑着中国的法治概念。对于法治概念之含义的呈现与明确,既有从“以法治国”和“任人与任法”这些角度进行的详细描述,也有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将法治定义为“以法治国”或用“法治”与“法治国”互训。对于法治概念的理解和揭示,一方面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从传统的治道治术的思路出发,使用传统的政治话语来进行理解和揭示,另一方面又受到当时传人的西方政法文化的影响,与“文明国”、“专制国”、“立宪国”这样一些概念联系了起来。到辛亥革命前时,体现国人对于西方法治的认知和对中国现实的关注的法治概念基本建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理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逆反”现象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解释。有来自情感需求的看法,有来自行为反映的观点;有从心理变态的分析,还有从年龄阶段角度的论证;甚至还有完全否定“逆反心理”存在的观点。本文无意继续沿着心理学研究的轨迹去发现新“大陆”,只求借助心理学研究已  相似文献   

5.
“裹足”一词有不同的来源,一来自《谏逐客书》“裹足不入秦”、《战国策》“杜口裹足”,一来自墨子“裂裳裹足”;来源不同则演变后的词义及用法有异。形容有所顾虑而让步,是前一个来源;形容行路的急切与艰苦或出行的情态,指称行李盘缠,是后一个来源。本从区分不同来源入手,对“裹足”的用例及误解作出梳理与辩证。  相似文献   

6.
对于汉语“河”的来源,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外来说”和“汉语固有说”。有证据表明汉语中用作河流名词的“水”来自于古羌语,“河”来自于古夷语。在北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水”首先具备了强大阵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地位最终还是被“河”所逐步取代。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临近毕业的阶段是青年学子即将走出学校大门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乍的社会角色将发生转换,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以及“我将去向哪”等与自身概念有关的人生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在毕业之际,大学生们又会遭受来自于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研究显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普遍...  相似文献   

8.
图象几何变换与图象配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图象几何变换、图象配准及其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了“对于两帧来自同一视点具有不同内在参数的重叠图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二维平面投影变换模型来描述”的结论,并给出了具体证明。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原罪”观主要是来自于犹太文化传统。犹太教的“原罪”论与基督教的不同,体现了两个宗教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卡夫卡主要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犹太化的情感心理结构。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历史和世界图像的理解,两个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卡夫卡对于自身的犹太文化底蕴的自觉有一个逐渐明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应该说,“和谐”更多地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各派共同的精髓,其道义宏大。深入考察“和谐”的意义。发现其内涵可以凝聚在“和而不同”这四个字中。换言之,和谐并不来自于事物的同一,而恰恰来自于事物不同方面的对立统一。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同”,这才是“和”,  相似文献   

11.
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基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不同性质与路向的救国模式与教育实践。前者的路向为政治革命,后者则为文化革命。性质、路向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手段、策略也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有:教育理念上“以教统政”与“以政统教”的区别;主要教育内容上人生行谊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之别;组织群众的方式上“政治动员”与“商量办事”之别。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蜡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社会上传统的过高期望,给教师带来了职业上的压力和盲从感。教师越发觉得自己与来自多方面的期望,如来自家长、学生、学校及社会的不同期望相距甚远,导致教师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相似文献   

13.
天天看报纸看杂志,经常看到有些作者把“来自”用成“来自于”。如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请听来自于初中生的灰色幽默……”“来自”和“来自于”,虽只有一字之差,看起来对与不对无关紧要,但我认为,有必要辨析一下。“来自”本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自”在这里作“从”或“  相似文献   

14.
约翰·格雷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里这样写道:“男人和女人就像是来自不同的星球,说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感情需要,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帝王朝拜泰山退居次要地位,而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成为最重要的泰山信仰载体.那些来朝拜泰山的民众都是有所“求”而来,他们希望“避祸趋福”、“扬善抑恶”,香客的祸福善恶观念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与对幸福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公正的善良愿望,这与儒家知识分子对于地方社会秩序的关注是一致的.民众祸福善恶观念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与文化规范着民众的心理结构与大众信仰心态,并且成为民众祸福善恶的具体内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从民众信仰心态来考虑,很难分析出民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文化的存在,民间文化与儒家等三教文化只不过是一元文化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6.
精彩的课堂来自于学生的发挥,学生情感的挥洒来自于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了解,新课标下的课堂需要的正是对于生活的渴求。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知识,在课堂中反映生活。本堂课的题材就是“吃”。民以食为天,学生对此是最了解、最熟悉的,有比较深厚的生活基础,那么“  相似文献   

17.
“每况愈下”,我们常常用它来形容情况越来越不好。它来自于另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成语“每下愈况”。虽然“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四个字都是一样的,但是排列顺序不一样,而且“每下愈况”最初的意思与“每况愈下”也完全不同。“每下愈况”出自于《庄子·知北游》。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相似文献   

18.
《海南教育》2008,(1):79-79
河南省教育厅给全省中小学校师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后,中小学校对于那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未经批准的检查评估,可以坚决说“不”。  相似文献   

19.
有旬著名的谚语:习惯也是花,不同的花能结出不同的果。这话很有道理,它对因果关系的表达十分准确,十分传神。我就发现过:苦涩的“不幸”之果来自哪?就来自“屈服”这朵习惯之花。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教育厅给全省中小学校师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后,中小学校对于那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未经批准的检查评估,可以坚决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