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旨在分析《红楼梦》中的预述。《红楼梦》中的预述可分为两大类,即叙述者预述和人物叙述。人物预述包括一僧一道之预述、贾宝玉梦境之预述和灯谜之预述。这些预述与作品的主旨是一致的,从某种程度上引起了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作为全书诸人物中辈份最低、出身卑微、着笔不多、结局最早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起着联结主要人物王熙凤和宝玉的作用 ,在《红楼梦》的命意和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4.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借助多个视角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及相关人物。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第三人称之下多种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明确曹雪芹多角度叙述场景、刻画人物、构思情节的方式,探究作者如此布局的巧妙之处,从而管中窥豹,明确叙事视角的转换对小说的重要作用,感受《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5.
旧红学家以《左传》为标准评点《红楼梦》,其观点源于金圣叹。《红楼梦》传承于《左传》主要表现在叙述场景安排、人物刻划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里,贾府以及其它膏粱缙绅之家,逢年过节、庆功祝寿,每每演戏作乐。同时,在氛围点染和情节铺叙以及人物聚谈、行令、猜谜中也提到不少戏曲剧目或戏文曲词。对《红楼梦》里的剧目曲文,曾有人或部分或系统地作过考释,如湛卢的《龄官的几出戏》、唐长孺的《红楼梦中的几出冷戏和南府剧本》、徐扶明的《〈红楼梦〉中戏曲剧目汇考》等。本文所探讨的是红楼演戏所蕴含的幽深而精微的意义及其在红楼结构中的作用,所以对诸家在考释中的歧义不拟辨证,仅以臆见(或臆断)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已。《红楼梦》所提及的戏曲剧目计三十一种。它们无疑是《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描写环境、刻画人物、叙述故事、表达主题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相似文献   

7.
秦岚 《英语辅导》2008,(3):144-147
不可靠叙述是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是作品中强烈反讽效果的重要来源。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丁运用不可靠叙述来建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意义,引导我们积极参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作者的读者的交流、指导我们进行价值判断,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一书与绘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大多在第五回中以图画的形式作了暗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乃曹雪芹"胸中之丘壑",此园必是在其内心激荡酝酿、精心构造成图画后再落笔写来的。《红楼梦》里绘景绘人往往不事雕琢,几笔简单勾勒就能表现出"天然图画"般的意境美,给略显沉闷的叙述增加一抹亮色和一些趣味。书中还多用画花绘雪法暗中烘托故事。此外,书中不少地方使用了绘画中"逐物措置"的方法,在描绘某些场面时,对其中每一个人物的行动举止均作了合理的安排,整体上给人拥而不挤、散而不乱的画面感。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王熙凤是表姐妹,又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对话和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导致她们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是两人在贾宝玉婚姻对象人选上的立场不同;其次是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之争一触即发;第三是两人未来势力的强弱此消彼长,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两人貌合神离、相对无言。分析出小说中这两个重要人物不说话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深入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俞晓红 《学语文》2021,(2):7-11
《红楼梦》语言鉴赏当从描写语言、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等诸多层面进行。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语言鉴赏,宜结合重要故事情节的行进同步开展;面对表现人物性格比较重要的情节画面,可以借助对版本异文的比较,深入思考探究人物语言的合理性。语感与语理的结合,会促进语言鉴赏能力的获得,提高效度。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影》是清代《红楼梦》诸多续书中少见的由女性作者完成的作品。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此作品中的贾宝玉不及原作形象内涵深刻,但仍有其一定的独特性。《红楼梦影》中的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在于:首先,作为贵族世家成员,此形象在以家族为视角的叙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其次,作为生命个体,此处的贾宝玉形象展示了家族生活中个体感受被压抑而造成的人生孤独感。贾宝玉形象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反映出作者希图恢复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时代性焦虑;贾宝玉个体情感的压抑和孤独,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家族中个体生命状态负面性的体察。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第7回写焦大之骂,在叙事上是独具匠心的:它既呈现了贾府衰败的长镜头,又为书中关于宁府的暗写提供了解决的钥匙。而宁国府的荒淫衰败又称为荣国府之先兆与陪衬。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谐音双关修辞格的大量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从音效和释义两个层面分析<红楼梦>中地名、人名以及诗词中谐音双关修辞的英译,通过表格量化对比,最后论证了不可译性在<红楼梦>谐音双关修辞英译中的部分表现.  相似文献   

14.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观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相似文献   

17.
依据孟子、王国维、鲁迅的文学批评观点,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曹雪芹与天恩祖德”这一重大问题。结合曹雪芹遥远的家世、生活的背景、不凡的经历,尤其参照《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出确凿的结论:对于天恩祖德,曹雪芹一方面虔诚地对待之,热情地颂扬之;另一方面刻骨地痛恨之,百般地诅咒之。他对天恩祖德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态度,就是他悔罪心理与叛逆思想的反映;表现这种矛盾态度,就是《红楼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吴天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与沦陷时期著名的导演与剧作家,他改编的《家》曾经是孤岛时期最卖座的话剧之一,也是其代表作。尽管后来湮没无闻,但在当时却得到了十万观众的追捧。后来改编的《红楼梦》也是40年代《红楼梦》话剧黄金期的成果之一。本文以吴天改编的中国小说史上的名著《红楼梦》及《家》为中心,并联系吴天的生平、经历、其他创作等,探讨吴天的话剧成就与创作心态,借此透视上世纪40年代那个充满苦闷、彷徨、灾难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并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很多剧作家在今天已经默默无闻,但他们曾经的辉煌点燃了一代人心灵中不灭之光,用仅有的温暖帮助人们度过那些寒冷的冬天。我们不应忘却。  相似文献   

19.
主题句、连动句、兼语句和流水句是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表现突出,占很大比重。这些句式是进行汉英翻译时的难点。以《红楼梦》的有关句子为例,结合这些句式的结构特点,讨论宪益译文中的得失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