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体现着它的最高审美价值.“韵味”的表现主要是靠字、腔、情的统一来完成的.总的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的就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气质、民族审美情趣在声乐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声乐"不应只是对某种歌唱方法的指称,其内涵和外延构成了现代中国声乐艺术的概念体系。从"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主体出发,对这一艺术概念的缘起、特点、类别属性和学理构成进行探索,正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概念再认识的必要途径,而概念的正确理解则对艺术本体的良好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声乐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然而,以往高师声乐教学最大的弊病在于忽视其实践训练环节,而片面强调声乐“乐器”的调整,结果必然是教学训练与实践运用脱节。本文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角度出发,围绕声乐教学活动中的艺术实践各环节,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较比于其他声乐艺术而言多了一层哲学思想韵味,因为其不仅牢牢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内,更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影响最深的当属“有无”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哲学思想奠定了我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根基,如绘画艺术的“天人合一”,书法艺术的“道法自然”等等,民族声乐艺术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吸收更多体现在“有为”与“无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吸收与体现才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字"与"声"的关系问题是声乐歌唱中的一对矛盾,也是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这矛盾的解决,西方美声学派与中国传统歌唱理念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民族声乐是中西声乐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立足于本土。民族声乐教学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之双重责任,故在教学中更应体现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当今音乐文化的总体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声乐艺术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是如此。传统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已不在是我国声乐领域里的主流唱法,民、美声式的"中国唱法"已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欢的一种声乐表演形式。笔者认为,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则代表着当今"中国唱法"的成功典范。本文通过研究吴碧霞特有的民族、美声演唱方法特点,从而为声乐教学与表演提供更多详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可靠依据,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与表演更加科学的向前发展,使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之优势相互合理的借鉴融合,更好地推进我国声乐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声乐其实是一门“中庸”艺术.所谓“中庸”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声乐学习中“度”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无过而无不及”,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常见的许多声乐问题都是“度”的把握不好引起的.本文就声乐学习中的呼吸、打开喉咙、歌唱共鸣等方面来探讨声乐学习的“中庸之道”. 一、声乐学习中的气息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磊 《华章》2012,(26)
民族声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存在着标准化、统一化的认识误区,制约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对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声乐“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鲜明的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单一的声乐演唱风格既不适应大众在新时期的审美趣味,也不适应演唱者个体的审美情趣。进行声乐“跨界”教学探索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对当今的声乐教学尤其是师范专业的声乐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本文主要侧重论述了在传统的声乐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声乐艺术的多样风格的科目,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导师一贯制和实行声乐艺术民主化教学,以及考试方式的改变等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尤其是民族声乐,不仅代表了我国的民族之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学校都开设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缺陷,不但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民族声乐的积极性,也不能帮助学生完整的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原则,并详细分析了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40-144
声乐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专门针对声乐发声技法创作的,不仅能让声乐学习者借此更好地掌握发声技能,还能增加练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国民族声乐在中外文化交流、国内多民族文化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歌唱艺术风格,本文系统阐述了声乐练声曲的艺术内涵及其功能机制,认为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教师从训练学习者有声音概念、熟悉声乐歌唱技巧、练习元音辅音应用、提高气息控制水平等方?入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民族声乐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既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歌唱艺术形式的统称,又可专指传统曲艺形式中的民族声乐唱法。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狭义上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式。民族声乐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曲折的发展历程。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民族特色及鲜明地域性的审美特征,新时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发展趋向多元化、大众化和通俗化。  相似文献   

13.
声乐一直是各大高校的重点教学内容,近年来,如何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成为了教育专家们关注的热点。声乐艺术指导是音乐学院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他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内涵进而饱含感情的对音乐进行表达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找出最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十分重要。本文中,对声乐艺术指导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集大量文献资料,从资料内容出发对高师民族声乐教学进行探究,分析了教学观念转变下的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措施。本文从教学观念、声乐理论、选编工作及艺术实践四方面内容出发,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改革与创新体系。文章对高师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隶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河北等区域,也是构成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也力求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情感。本论文主要以二人台艺术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二人台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同时也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语言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和表现作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对地方民歌声乐作品坚持方言演唱,方言土语在民族声乐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样既能保持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与地方色彩,也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更使得地方方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方言"在声乐中的地位,正确了解方言对民歌色彩的影响和作用,并把其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与训练中,以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得以传承,并向多样化的艺术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求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的教学中,一方面要为学生传授相关声乐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而确保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本研究简要阐述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中的重要性,并为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提出几项实践策略,以此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的视角出发试图厘清“大概念”“概念性理解”“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学”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如何从学生立场出发设计与实施“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学”。其基本观点是:“任务群”“跨学科”“项目式”“大单元”“大概念”“概念性理解”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不是不可为,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思考如何为,万不可瞎作为,乱作为。关键是要基于“大概念”“概念性理解”设计教学目标确定,让其成为学习行动指南以及评价反馈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要让目标成为联系学习者和老师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声乐艺术中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艺术情怀的艺术精髓,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及审美风貌与精神,而"韵味美"体现了独特的美学之风,在声乐演唱中备受各民族音乐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喜爱,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文中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典型的民族声乐例子予以分析,分别从声乐艺术美学中的"字韵"、"声韵"及"情韵"等三方面阐述"韵味美"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表现,深化民族声乐演唱中"韵味"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述“fa”与“si”是指在首调唱名法中的两个特殊音级。不论是乐理教学、声乐教学还是视唱教学中,都会发现这两个音的特殊性及规律性。但是有些人,尤其是音乐素质一般、音准概念较差的人,对这两个音有一种“过敏反应”,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