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本源性问题之一。公共选择学派对教育与国家关系的探讨以公共教育制度为载体,主张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府官僚利益的维护者,公共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直接民主控制下的官僚制度,公共教育制度重建的有效路径在于走向市场自主控制的公共制度的选择。公共选择学派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以其特定的历史性与境遇性对西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曾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31-133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学的两大分支,国内不少学者对它们都有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二者做比较研究。试分别梳理两大流派的理论主张,详尽探讨二者的共同之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介入、操控。  相似文献   

3.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并系统阐述其创新理论,为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技术创新理论开始登上主流经济学舞台。西方学者沿此轨迹,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及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四大流派。综述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相关研究,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西方主智主义教育原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智主义是西方近代形成的、以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为主要代表的教育思潮,其生成、演变贯穿于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主智主义产生于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它主张把知识的传授与理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与目的,注重对有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重视研究选择、编制知识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主智主义强调,由于知识与人的认识、道德、审美、信仰等的多方面联系,因而,知识的传授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教育、陶冶、训练,是实施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基本途径。主智主义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其理论中的种种局限,到20世纪初,主智主义被当作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而遭到尖锐的抨击。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对立的背景下,西方教育管理理论以独特方式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主要体现在“理论运动”学派和现象学学派之间的分歧与对话上,这对今天我们继续思考教育管理理论的许多问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倡导的权力政治理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以来,现实主义学派的某些理论倾向又渐次抬头,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讨现实主义学派及其理论,对于深入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及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局势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思考:一个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恩斯主义是指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一个主张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派。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理论,这一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客观地认识、评价其基本理论,从中借鉴有用的东西,对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失灵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它是在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冲击 ,倡导教育革新运动的潮流中诞生的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兽化和机械论倾向 ;也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患者 ,而忽略大量的心理健康的人 ,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 ,并强调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张心理学应探讨的是完整的人 ,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的方面割裂开来加以分析。罗杰斯…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以个人存在作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和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在教育观上,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以及主体性。在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和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影响到了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的发展内容,本文简述了西方马克思一些典型的学派和个人的消费文化理论,阐述了西方马克思消费文化研究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Children hold many personal theories about education: theories about themselves, knowledge,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Personal theories help children predict what their actions will cause, and therefore relate to motivation, self-regulation, and achievement. Researchers typically examine how specific types of personal theories develop independently, but the similarities among personal theories suggest more systematic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developmental systems model to organize existing personal theories research. We first identify and define personal theories related to education and then consider the nature of their development as a coherent,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hat is shaped through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is model provides parsimony while advancing a number of fields by providing clarity of concepts, insight across field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We conclude by proposing new directions to understand how holistic sets of personal theories change over time and considering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与社会倡导教育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理论特征、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其联系则体现为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正确认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倡导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Students' personal theories about education change as students gather new evidence about intelligenc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college instructors' play a role in changing students' personal theories with the messages professors send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N = 162) and instructors (N = 15) of undergraduate-level math and science summer courses completed surveys assessing personal theories about educ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message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beliefs. Multilevel models found that both between-class and within-class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messages corresponded with students' personal beliefs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Instructors' personal theories were generally not predictive of students' personal theories, and students' initial personal theories predicted the messages they remembered hearing.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使我们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从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教育市场、人才培养质量等面临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对策迎接挑战。如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hool choice. The author describes why school choice is attractive to parents, but raises concerns among educators. The extent to which choice programmes in the UK and the US attempt to allay these concerns is addressed. The author asserts that there is a dearth of research material adequately testing the effects of choic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He further claims that the nationwide data sets used by researchers probably fail to test whether school choice really enhanc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participants. While the author has doubts about how widespread an effect school choice can have, he believes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before one can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that school choice can produce.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育人功能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建设、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然而不论是人的建设还是人的发展,都要依赖于道德冲突的妥善解决。道德冲突的解决是语文育人的任务之一,同时道德冲突的解决过程其实也是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过程。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通存在道德冲突解决缺失的现象。本文试图针对这一现状探寻对策以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育人功能,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A bstract .  In this essay, Andrew Stables and Stephen Gough explore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of a view of living (and, therefore, of learning) as semiotic engagement. Such a view, Stables and Gough argue, has the potential to displace or circumvent essentially Cartesian models currently dominant within learning theory (cognitivism and responses to it) and within neoclassical economics (rational choice and responses to it). It thus enables synergies between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of economic behavior, allowing for greater consistency in thinking about (but not necessarily prescribing for) both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ovision, on the one hand, and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on the other.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claim that giving semiotics a foundational role in educational thinking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broader development of liberal political thought within a postmodern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企业文化理论沿革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源于西方管理学界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八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在对比研究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下,系统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九十年代之后,一方面企业文化理论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学者也将研究方向转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三种文化类型下的企业业绩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以年代为序探讨了企业文化理论形成及发展过程,提出了创新型、继承型等五种典型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类型,并对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了当前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认识、建设主体、文化评价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和杨贤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民教育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通过对同时代两位教育家的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梳理两位教育家在学生发展方面的观点与理论,比较两者在不同教育流派影响下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构建的异同,由此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现在高校繁体字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教学理念落后,只注重繁体字字形的掌握,没有注意到字形和字义的对应关系;教学方法机械,主要采取抄写的训练方式;教材体系本身也存在缺陷,直接影响了繁体字教学的效果。因此,要真正掌握繁体字,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强调繁简字的对应关系;明确教学重点,着重讲解对应关系复杂的繁简字组;改革教学方法,将通论、繁简字对照表、文选三者有机结合,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实践,真正掌握繁体字的音形义,达到帮助学生阅读古书这一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