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到了,圣火即将点燃。作为东道主通讯社的新华社如何组织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呢?一、新华社报道奥运会的历史中国奥委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1980年奥运会时,由于当时的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等国家没有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新华社当初派了三四名记者赴莫斯科参加了报道。对于在此之前的奥运会新华  相似文献   

2.
从1953年入社到1984年调离,我在新华社的31年里,一直从事日本问题报道。在庆祝新华社65周年诞辰之际,多少往事,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深印在脑海中,令人难以忘怀 新华社发自东京的第一份电讯 我从1953年调到新华社后,就被分配在国际部东方组做日本问题报道。当时我对新闻业务一无所知,得事事从头学起。1954年10月下旬,中央决定派出以李德全为团长、廖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总社派我以随员名义参加代表团。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访日代表团,中央非常重视。当时,  相似文献   

3.
1 孔繁森典型发现经过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我接到社领导的通知,参加孔繁森长篇通讯的写作。当时要求我们2月13日到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集中,住在招待所里开座谈会,写材料,讨论提纲,23日以前拿出初稿。 当时我感到比较突然,但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先进典型人物。在此之前,我仅在今年1月份新华社播发的一篇通讯中简单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孔繁森的事迹。当时离孔繁森去世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一起参加写作的有新华社的何平、陈雁和人民日报的陈维伟。 中组部和新华社的领导非常关注这篇通讯的写作,特别是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和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即将拉开大幕.十分荣幸,我能够作为一名注册记者参与新华社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工作,与前辈、老师和同事们再次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5.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举国欢庆.那一天,也是我到新华社工作的第一天.七年多来,我从事了各种门类的采访工作,却总是无缘体育报道.也或许是因为这几年自己中文、英文,采访、编辑都做过些,最终被召唤进奥运前方报道团,成为一名机动记者.回想一下,过去七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好像都是为北京奥运会准备的.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新闻大厦的发稿系统中,有一个专门为全国地市报提供新闻稿件服务的部门——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这里编发的稿件供全国230多家地市报刊用。今年春天,作为新华社与地市报双向交流的一项内容,安阳日报社派我到新华社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和工作。在这期间,我与地方室的同志一道编稿,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易地采访,耳闻目睹之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到地方室后编辑的第一篇稿件是《安阳市劳动局妥善解决特困户子女就业问题》,当时我对这种纯地方新闻能不能在新华社播发心里吃不准。但地方室一位负责人看过后说,别看这只是地方新闻,站  相似文献   

7.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团结、友谊、进步的亚洲体坛盛会,已经尽现于新华社记者的笔下了。新华社抽调了146名报道业务熟练的编辑、记者投入了这场战役性的报道。在通讯技术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密切配合,以及全社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新华社这次的亚运报道为今后报道大型体育赛会开创了一条路子。亚运会报道分为三个阶段:赛前报道,从1984年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通过表决,决定由北京承办第十一届亚运会第一天起,一直到亚运会隆重开幕。在这一阶段,新华社及时报道了亚洲各国和地区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宣扬各行各业和各界人士支援办好亚运会的感人事迹;讴歌参与亚运会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的力量和智  相似文献   

8.
我近日到著名作家刘白羽家里作客。刘老已经80高龄,身体健康,也很健谈。1946年至1949年秋,刘白羽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出色地报道了东北解放战争,后又随部队进北京,下武汉,直到湘西常德,才离开记者岗位,奉令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我是1949年4月走进新华社的,在新华园里度过45个春秋。这次与刘老见面两小时,我们的交谈很自然地集中到刘老当记者的生涯。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运期间,新华社几名记者分别到民航、铁路、长途客运站等交通运输部门,与一线职工一起工作一天。他们有的做检票员,有的当机场安检员,有的则成了问询员。 1月21日起,新华社连续播发了《我当机场安检员》等一组报道,受到了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好评,北京一家媒体称这组报道“增加了报道的亲和力和可信度,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搭起了桥梁,起到了很好的引导舆论作用”。 这类报道就是体验式报道。  相似文献   

10.
我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说法。当我翻阅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的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读了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一等好稿、编辑部级二等好稿的稿件时,在我的脑海里总要跳出这四个字:新、实、活、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好稿无不是记者或记者、编辑共同精心经营,下了很深功夫的结果。选题求新题目,即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选准题目,对  相似文献   

11.
2001年8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贵州考察工作,新华社为此播发了长篇消息。稿件中的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把国有资产无偿或变相无偿量化给个人,美其名日激励机制。这些提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是中央领导第一次对当时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的做法进行公开批评。在此之前,作为一名经济报道记者,我对此现象的出现已给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甚至被誉为“改革的新举措”,有的地方还  相似文献   

12.
穆青同志走得实在太急促了,我一直难以接受。在我的意识中,几乎可以说:穆青就是新华社。失去了穆青,对新华社和党的新闻事业都是难以接受的重大损失。 头一次听到穆青这个名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的时候。首先是从广播里听了报道,被感动了。记不清是哪位播音员,播得极富感情。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听,听着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赛车类网站的工作人员。这是我在2005年参加北京金港国际赛车节——宝马方程式大赛时所摄。有一名16岁上海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他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国车手。这是他首次参加这一比赛,自然也备受中国媒体关注。这张照片就是赛前几分钟拍下的,请专家从体育新闻图片的角度给点评一下。  相似文献   

14.
在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凡是参加报道的记者到新闻中心报到时,都能领到一个小包,里面装着采访文具、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若干小礼品和参加招待会的请帖。其中有一份请帖是邀请参加阿迪达斯公司在希尔顿旅馆举办的记者俱乐部的活动的,还附了参加有奖预测赛的卡片,要求在预定截止日期之前,猜出本届奥运会哪个国家获金牌最多,具体获得多少。当时,我们对它不以为意,大家都忙工作去了。后来临近截止日期,同志们提起这事,大家怀着参加节日有奖游戏的心情,抽空参加了这个预测赛。奥运会结束时,我们就已知道我们中间有些人猜中了,但不知道下文如何。回北京后不久,接到通知,说是有一千六百多人参加了比赛,三十多人猜中,由本届十项全能冠军汤姆逊在慕尼黑抽签,十人进入前十名。我们新华社有三人猜中,我被列为  相似文献   

15.
1964年夏天,中国举行了首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北京科学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将在北京西郊新建成的科学会堂举行。为了做好这次讨论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组成了由十几位记者参加的报道组。因为这是在我负责的科学领域里首次举行的大型的国际盛会,因此,编辑部要我负责采写每天的大会综合新闻。除此之外,还要我访问几位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我参加了“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活动。 这是一次最深入的采访。特定的报道任务,把我们引向了以往很少有记者到过的基层。我所在的第  相似文献   

17.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18.
周长年 《新闻记者》2001,(10):53-53
1974年9月9日 ,是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 ,也是我很难忘记的日子。这一天 ,年过八旬的毛主席欣然命笔 ,为北京语言学院题写了“北京语言学院”六个大字的校名。当时 ,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 ,采访报道了这件不平常的事。北京语言学院是为发展我国的对外友好关系 ,在周恩来同志亲自关怀下 ,于1962年建立的。主要任务是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和为我国培养出国外语师资。1974年时 ,全校共有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500多名和中国学生150多名。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和得到他老人家关怀…  相似文献   

19.
从成就报道到人文关怀 交通涉及百姓生活,受到百姓极大关注.一条铁路、一段公路、一个航班的开通,都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每一次节假日,特别是春运期间,交通尤其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因此,交通领域报道,不能拘泥于国家建设层面的成就报道,而要把百姓利益、人文关怀纳入其中. 以每年的春运为例,对于这一开年的大型报道,新华社相关跑口记者要苦战40天,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群策群力,力求把这一传统报道项目出新、出彩.作为一名参加过多次春运报道的记者,我感觉近几年春运报道在贴近现场、反映民声方面做出了特点.  相似文献   

20.
焦裕禄——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光辉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扎下根来。已经近30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焦裕禄精神像一面镜子,时时激励人们艰苦奋斗,不断向上,鼓舞人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为事业工作拼搏,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近30年来,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在全国共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1964年11月2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社通稿19日)公开报道焦裕禄事迹后;第二次,从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第三次高潮是指平息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这三次宣传、学习高潮中,我亲自参加,直接经历的就有两次。通过报道实践从中得到不少体会,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1964年5月份,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召开沙区造林会议,我当时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参加了会议采访,当时,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在郑州刚刚处理完焦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