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篇高一新生的习作,作文题是“他们”。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诗人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在窗里的人也在那里看你。自然是你的风景.而你和自然却是别人的风景。当昔日那些高考生们在试卷上赞赏别人时,也许想不到今日的我也在描绘他们。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们生活当中,往往存在一些人,他们什么都好,就是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如果有人夸奖了身边的同学、同事,总会有人议论:"真是虚伪!""看,某人又在巴结上司了!"我以前也是很少去赞美别人,总认为对别人的赞美无异于自降身价,为了维持自己固守的"清高"形象,我也从不喜欢赞美别人。可刚刚大学毕业的一位新老师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她总喜欢夸奖别人,一开始我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虚伪大于真诚,可有一天她夸起我优点的时候,我心里也美滋滋的!我这才发现,原来得到别人的欣赏是这么开心的事情!于是,我冒出一个想法:语文课也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欣赏是如此重要,那  相似文献   

3.
刚开始学习用Photoshop作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一直喜欢画画,或者是在网上偶然看到一张画,喜欢并羡慕之余,动了自己也去试试的念头吧.开始有人知道了,然后会有人说,送我一幅画吧. 我开始爱上这种感觉:在自己笨拙的涂鸦上写上他们的名字,然后被他们保存在电脑和手机里,甚至被当成桌面,成了他们打开电脑时就会看到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上帝死了     
托尔斯泰曾说:全世界的人都想改变别人,就是没有人想改变自己。罗丹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把一块石头雕刻得栩栩如生;我告诉他们,其实美已在生命里了,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敲掉。  相似文献   

5.
还是个幼儿园小朋友时,我就知道当别人成功时,我应当鼓掌。这是一种礼貌。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掌声只给予成功者,当然多是出于礼貌。这很虚伪,不是么?年龄注定了我不可能虚伪到骨子里,所以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会经常发自内心地鼓掌。而且我发现,这些掌声都是给予失败者的,也可以说是给"失败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远方的哭声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病痛缠身时写的感叹,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有别样的意味。只是,就算抑强扶弱、热忱随和的鲁迅先生,也偶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的疏离,大部分人类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漠不关心、置若罔闻的悲剧。殊不知,对别人的灾难失去警惕,当自己遇到相同困境时,也会束手无策。就如同哭声,当远方的哭声像婴啼时,嘹亮且有力,但人们却习以为常;接着,哭声像哀嚎,人们开始留意,但更多的是怜悯和同情,并不会施以援手;最后哭声像丧钟,危机已然降临到自己身上,我们也慌乱发出哭声寻求支援,可换来的同样是别人的袖手旁观。  相似文献   

7.
掌声     
当我得到此生中最高荣誉的时候,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于是我告诉母亲,母亲只是露出了笑容;于是我告诉朋友,朋友只是翘起大拇指;于是……然而没有一个人为我鼓掌,于是我孤独地走向一条寂寞的山路。  相似文献   

8.
当第一抹朝晖在沾露的树上闪耀时,黎明撇开了夜晚的羞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人间。朝霞中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新的一天到来了。望着眼前的晨景,我感到时间流逝的匆匆。六年了,在这六年的写作之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成长的足迹……孩提时候,第一次接触作文,只是觉得很好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写作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好胜心强的我又不甘心认输,于是只好借助作文选的东风,才能“乘风破浪”。这便是我写作之路上逞能的脚印。渐渐地,我长大了,肚子里也有了点“墨水”。我开始学会欣赏别人的文章。每每看到别人的好文章,我总有一种…  相似文献   

9.
我承认,我还算得上是个正直的人。当有人把抽完的香烟随手扔在地上时,我曾把烟头捡起来还给他们,告诉他们说:"我想你们掉东西了。"当排队结账,碰到有人插队时,我曾出头制止,与人发生过那么一两次小小的争吵。  相似文献   

10.
不再流泪     
我是一个女孩子。我曾为琼瑶笔下那凄婉忧伤的爱情故事而流泪;我曾为一只被遗弃的小猫无家可归自己却无能为力而流泪;我曾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考试未过90分被母亲活活打死而流泪;我也曾为少女的心事和眼底那份淡淡的忧郁而流泪……有人告诉我:“你是琼瑶笔下的烟云。”可是,我知道,我最快乐,也最忧郁;我最活泼,也最文静;我最爱笑,也最爱哭……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女孩,幼稚、顽皮、天真、孩子气!我活得洒脱,活得轻松。直到有一天,当我猛然发现,我的生日蜡烛已不再是十五支时,当我意识到我已不是十—三岁…  相似文献   

11.
是否有人曾抱怨听不懂你的话?在和英语母语人士交谈时,别人会否对你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终于搞懂了要表达的意思,他们重复了那个词,你也许会纳闷:那不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吗?  相似文献   

12.
心中的海鸥     
木子参加集训时给我打过几次电话,告诉我她很想念我。她的电话让我感觉暖暖的,让我很感动。我曾经以为,我只是别人生命中飘忽而过的一缕白云,平凡、不留痕迹。而别人也只是我生命邂逅的海鸥,它可能曾在我的心海中激起过浪花,但海终会恢复平静,我们也终会把彼此忘却。事实的确如此,却又不尽如此。木子是我生命中的海鸥——一只连浪花都未激起过的海鸥。而我理所当然地也只是她天空中的白云——一缕无可张扬的白云。海鸥和白云擦身而过也不过0.01秒罢了。可木子却记住了我,这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有人惦记着我。木子的电话也提…  相似文献   

13.
蘑菇法则     
方冠晴 《小学生》2008,(3):12-13
捡蘑菇也有学问。当我很小的时候,随大人上山捡了几次蘑菇之后,我就总结了两条经验:第一,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很难捡到蘑菇的;第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蘑菇,蘑菇是有"窝"的,拿现在的话说,只有有菌种的地方才会有蘑菇,而且捡之不竭。当我将这两条伟大的发现郑重其事地告诉家人时,一家人都笑岔了气。他们说,连这都不懂,还捡什么蘑菇啊。我以为我独一无二地发现了真理,结果,发现的只是  相似文献   

14.
倒霉的职业     
<正>我的第一部小说出版时,我还在读大学,那已经是遥远的、将近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回想起来,或许从那时我便入了“作家”这一行。时间一长,大家也这样看待我了。“唉,”常有人找到我说,“我本来也想当个作家。”可当我细细询问,却发现他们“想当个作家”其实是想要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不必应酬上司,不用被迫加班,还可以享受“名人的种种乐趣”。我理解他们的想法。可是,如果他们想当作家的唯一原因是要自由自在、一夜成名,那他们定会大失所望。我绝不会鼓励别人为太狭隘的原因去写作。就让我来说说当作家有什么倒霉之处吧,如此一来,或许很多有作家梦的人就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当成作家而感到遗憾了。  相似文献   

15.
蘑菇法则     
捡蘑菇也有学问。当我很小的时候,随大人上山捡了几次蘑菇之后,我就总结了两条经验:第一,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很难捡到蘑菇的;第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蘑菇,蘑菇是有"窝"的,拿现在的话说,只有有菌种的地方才会有蘑菇,而且捡之不竭。当我将这两条伟大的发现郑重其事地告诉家人时,一家人都笑岔了气。他们说,连这都不懂,还捡什么蘑菇啊。我以为我独一无二地发现了真理,结果,发现的只是  相似文献   

16.
黑暗的速度     
"丁零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我接起电话,是史塔西警官打来的,他说:"罗尔先生,我想您可能会有危险.您早上报警说在自己车里发现了奇怪的玩具,当我们准备取出那个玩具时,在它下面发现了一个小型炸弹." "炸弹?!"我感到一阵寒意.之前,我的汽车轮胎曾被扎破,玻璃也曾被打碎,我一直认为这只是恶作剧.现在看来,事情没这么简单,有人想伤害我,甚至要我的命.那会是谁呢?  相似文献   

17.
我曾教过一班三年级数学,课后常与一些学生闲聊。当我问他们“班级里有哪些好学生”时,这些学生会异口同声地报上七、八个同学的姓名,其中多半是女同学,有连续几年的三好生、班干部,成绩好、守纪律。至于“哪些人是差生”,不要我问,他们心目中似乎也很清楚。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  相似文献   

18.
学生总是抱怨作文难写,没有题材。于是在一次师生共同写检讨的活动中,我开始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我写1000字,他们写400字。后来,他们虽不是每天都写,我却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四篇文章。这样,当学生再说400字写不到时,我就现身说法,告诉他们我1000字都写了,更何况他们的400字!但也常有学生“狡辩”“:你喜欢写,也会写,当然难不倒你了。”喜欢?该怎么告诉这群孩子,很少有人天生喜欢写作?写作是一件很累的事,特别是想写出好的文章。或许对于那些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写作确是乐事。但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一个普通人,偶尔心血…  相似文献   

19.
去意彷徨     
魏智渊 《师道》2004,(1):10
秋天的某一个早晨,当我在电脑前整理自己的来稿邮箱时,我突然发现,很多熟悉的教师作者已经换了学校。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出走。记得自己曾编辑过一篇文章,名为《出走与精神有关》,而我所熟悉的他们都是一些至情至性的人,于是,我想起一句话——为梦出走。他们的梦,不乏现实的无奈,才情的落寞,生活的辛酸,甚至是无法言说的苦难,出走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然而这一切都与教育有关,因此,为梦出走更多了一些人文的坚持与理想的浪漫。出走还因为年轻,年轻人身无长物,心却拥有世界,让我们真诚地为青春举杯,为梦想祝福。为远行者道一声:一路珍重。  相似文献   

20.
1977年,第一年恢复高考制度。当别人依然在怀疑取消推荐制度的真实性时,我却执着地在工作之余埋头复习。于是,当我将信将疑地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他们正在垂首顿足着“悔不当初”。1980年,还是凭票供给的物资紧缺年代。当别人托关系用125元买一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