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研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 从语言因素、意象翻译、译者主体性以及对诗歌意旨的多元阐释等方面的表现来分析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英译本。笔者认为中国古籍现在涌现的多种英译本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充分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和对世界的贡献, 使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赏析王维《渭川田家》的三种英译文,对唐诗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以及散体、韵体译诗问题做出思考,认为译者只有从整体上掌握原诗的命脉,在措辞和句式上进行精心选择,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独立意义和内在生命的译品.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兴起成为了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通过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五种表现形式,并从这五个方面来分别研究张培基先生翻译的《白杨礼赞》这篇佳作,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张先生是如何在准确传达出原文意义与风格的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睁。有助于更全面地评析译作,也为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性别译者:主体性与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表达等级体系的“忠实”概念成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镣铐。“显形”译者和“性别”译者充分展现了一个解放了的译者形象。本文试图超越国内译界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范式,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它突出地表现在译者对自我身份的寻觅和建构。通过“深度翻译”,译者充分挪用元文本空间来塑造一个具有独特身份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译者的工作在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艺术家的工作,在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在进行创作,对原文进行主体性建构。译者的前理解、翻译目的和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均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制约着其主体性的发挥。论文从接受与阐释、目的与操纵两方面来描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进行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因素.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自"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由此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过程即是阐释的过程,在进行阐释活动时,正确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偏不倚,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落实好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成为了中西译学理论研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但前期研究多集中于呼吁对译者主体作用的重视、讨论译者主体性概念的界定或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后期研究则多集中于孤例印证式的具体现象的描述等,而对译者主体性发挥(即翻译创造)的内在理据缺乏必要的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是与他本身的主体结构分不开的,对译者主体结构及其相应功能进行探讨,既是对译者主体性发挥深层次原因做出系统分析的需要,也是从理论范畴上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性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22,(16):44-45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形式工整,所表达的内容丰富有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体现,如何在对外交流中将诗歌所蕴含的文化美学及文化自信翻译出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工作。尤其是译者主体性,一部分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应该尽可能避免,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得到最为有效的发挥,两者观点争执不下。直到近几年来,主流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避免,而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有利于文化作品价值的最大体现。基于这种观点,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诗歌翻译的影响更多是从正面出发来进行探讨,并且形成一定的经验,进而通过经验累积与总结为后续的翻译工作进步带来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的“忠实”与翻译研究学派提出的“重写”、“操纵”,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性.译者综合各种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以产出满足译者意图的译本,整个过程是译者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风格是诗歌翻译中最易缺失的部分。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从翻译过程中的解读和表达两个阶段着手,利用翻译实例分析和阐释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因素对原诗风格传递的干扰,并提出了消除干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承载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边缘化的现象.“文化转向”后,译者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关其主体性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章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7.
翻译既是一个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译者的主观意识参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在阐释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时对原作品的“召唤结构“的主观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近年来翻译界的热点话题。在前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首先肯定了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并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客观制约因素,提出“忠实”是翻译永恒的基本准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在该准则范围之内,因此是有限的。译者主体性与“忠实”准则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于翻译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9.
井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4-1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概念和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发现朱虹在其翻译中显示出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处理上都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并从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面之一: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歌<题帕三绝句>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进而得出结论:译者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在翻译过程中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使两译本彰显了译者不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