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主要论述哲学文化的"远"与审美学的"远",前者如何影响后者,以及在美术作品中如何创造"远"。  相似文献   

2.
主要论述哲学文化的"远"与审美学的"远",前者如何影响后者,以及在美术作品中如何创造"远".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中国册水画透视法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山水画“六远法”透视法则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由北宋郭思编纂的《林泉高致》记录其父郭熙之言,首论中国山水画"三远法"。"三远法"的提出在当时传统绘画技法风靡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的一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与"远"观念有着紧密的渊源和联系,从语义学、哲学、美学以及画学的角度逐渐展开,试图探究"远"观念影响下山水画的产生的内在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首先出现并成熟于诗学领域,之后逐渐扩展到艺术领域。绘画中出现的"意境"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意象"以及"境界"两个范畴的深刻影响,这与诗学领域中出现的情况具有一致性。诗学"意境"理论所具备的内涵及三个美学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境生象外,同样适用于绘画领域。通过对绘画领域"意境"理论的梳理以及相关山水画理论的解读,以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意境"这个传统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其兴起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与儒、道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山水画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充分体现出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和深邃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自然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永恒主题,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缘。自然山水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寓意的象征,山水代表着宇宙自然。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中国人移情于山水来传达内心的深情,是灌注了主观性情的人化自然,是自然与人的生命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余凡 《黑河学院学报》2022,(12):119-120+177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画的审美及价值取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作渗透着儒道禅三种宗教美学观念,尤其文人画兴起后,山水画的审美偏向“无功利性”。将哲学家康德的基本美学思想“无功利目的性”,从文化思想层面切入,发现其与文人山水画所传达的美学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国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它以线造型,以形写神,以意象布局,讲究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承载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偏于强调主体表现,与现实客观再现没有多大关系,在进行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应该避免“程式化”问题,在理性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进行创新绘画。  相似文献   

13.
一个画种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因素,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结构因素使得中国画以其鲜明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画种。本文对中国画中的内在结构因素进行探讨,并从内在结构因素在中国画中的涵义、起源、发展及价值阐述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临摹是中国绘画传承与发展的特殊方法与理论意识,是一种作画之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创作,而不能等同于单纯的模仿.以"我"入画,本乎"我"意,侧重于主体精神上的把握,才是临摹的核心,才不至于将山水画的创作囿于公式化.从"我"--主体精神上全面把握临摹的真谛,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之捷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至唐时期其形式以青绿山水为主。至元代大批知识分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隐居山林,纵情书画,文人画的兴起与成熟完全替代了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则日见衰落,而取而代之的是水墨山水统治了近千年。这种变迁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了中国山水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有些山水画家的创作出现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分离的倾向,画作以照像写实的手法描摹山、水、树、屋等,显示出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即哲学思想研究甚少。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道学。通过揭示早期山水画的艺术本质特征,使山水画家从“艺与道合”、“澄怀观道”、“含道映物”的独特审美理念中得到启悟,从而领会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心象与自然的高度合一,以此使当代山水画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景观素材十分丰富,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他们或登临赋诗,或水墨丹青,留下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角度,选取历代画家描绘武夷山景观素材中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其武夷山景观素材蕴含着丰厚的哲理内涵,对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历时性的解读.从而展现武夷山景观素材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观,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明显不同。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深受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的影响,崇尚返璞归真、简练素朴之美,主张用最简单的水墨色彩表达最丰富的意境。而西方风景画遵循的则是真实的色彩观,重光谱色,讲明暗阴影对照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作为世界绘画史上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其孕育的根源是同一的,那就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客观呈现,而作为两种具体的艺术样式,两者在哲学基础、表现技法、审美意蕴等方面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剖析这种差异对把握这两种绘画形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脉动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意味:首先是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再通过移情的手法,使山水画形成自然人文化;其次是艺术家在与自然融合、与绘画共赏的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形成精神超越化;再次是艺术家通过绘画的鉴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生活、生命更具有审美性,形成生命审美化。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国传统山水画论的这种审美精神和生命美学的内涵,以此来反思现代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