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地质问题是旅游学与地质学交叉渗透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探讨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发掘旅游地质资源的价值,进而寻求利用与保护途径的重要学术问题与方法问题。地质环境是世界自然遗产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遗产旅游是当前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形式,旅游地质资源是全球绝大多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主体旅游资源。从旅游学和地质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世界自然遗产的战略性保护,并为旅游地质学的建立及其在世界遗产保护中运用拓展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随着遗产旅游在中国各遗产地的发展,遗产原真性、遗产整体性、遗产归属权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与此同时遗产地大规模主体置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云南丽江古城遗产地主体置换的生态失衡,不仅使遗产原生主体与遗产收益权分离,更使得遗产原生主体从遗产持有者转变为"土地持有者",从而丧失了解读、表述及保护遗产的话语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仅对遗产本身孤立性保护的理念之下,必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成绩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令人忧心的问题与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一、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二、世界遗产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三、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法律不完善;四、公众的主体意识有偏差。  相似文献   

4.
进入后工业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阶段,工业时代留存的工业遗产面临着保护以及再利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长春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为例,总结工业遗产更新的几种模式,并提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于当时的社会情况,颁布了强调养老育幼社会功能和保护继承人继承权的继承法,却缺乏对遗产债权的保护,遗产债权的保护与继承法的社会功能和继承人利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求得两者的平衡,很有必要引入遗产破产制度。在对遗产破产的概念、遗产破产能力、遗产破产的名称和立法例、遗产破产申请的条件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继承和破产法治。  相似文献   

6.
世界自然遗产以其高品位的资源景观吸引着众多旅游者,但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如生态、环境等危害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大了遗产地的管理难度,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开发、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遗产价值及功能、遗产保护与利用、遗产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法律等方面。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遗产旅游与保护之间的互动发展模式研究,同时还需关注对世界自然遗产特殊地质地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工业主体的消亡导致同等数量的曾经有过辉煌与灿烂历史的工业遗产的出现,这使得工业遗产保护作为独立学术问题,在上世纪末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本文正是以此为契机,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相关问题,希望能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的财产越来越多,自然人死后其遗产状况也越来越复杂,侵害遗产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外继承法对遗产债务的清偿问题用大量条文详细地加以规范,使之有序运行。而我国继承立法对遗产债务的处理仅有原则规定,司法解释也很少涉及。缺乏完善的遗产债务清偿制度,不仅使遗产债权人和继承人没有有力的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司法机关在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此类案件时也无法律依据可以遵循。遗产债务清偿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对此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存。对自然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而景区经营权转让却违背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代际公平原则。在现实奈件下,保护和管理好世界自然遗产应当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相关法规、建立评估监测体系、狠抓世界遗产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对城市中的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的保护是一个越来越重要和迫切的问题。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要树立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综合效益观,实现保护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从产品属性及其供给路径的视角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传承。认为泉州南音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以企业为主体、可再生非核心遗产资源要素利用、原生态文化遗产区外围空间三个基本维度上理性架构其旅游化传承的路径,使非遗的主要保护和传承者与遗产资源的开放利用主体区别开来,核心资源的保护与可再生非核心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非遗地的核心保护区原生态保护与边缘区域窗口传播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我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目前旅游重新复苏,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如何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开发,保证世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剖析了张家界旅游经济发展中对遗产资源过度开发产生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协调张家界旅游经济发展与自然遗产保护可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实地调查法等,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形遗产的赛后保护、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城市遗产、环境遗产、场馆遗产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有形遗产。因此,应做好冬奥会举办城市、场馆和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做好赛后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构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网络,协调冬奥会场馆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优化场馆赛后利用和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学术界对世界遗产的研究渐趋活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有些方面的研究有不足之处:一是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研究较多,而其他类型的遗产如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等研究相对较少;二是自然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价值认识和遗产资源保护两个层面,其他方面如遗产资源利用等问题涉及较少;三是针对遗产资源遭到破坏的状况,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杰作,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遗产景区使之可持续发展,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面对疫情后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如何在确保古建筑得到安全保护的基础上,使景区可持续发展,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成为全国各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沈阳故宫景区为例,通过对沈阳故宫开发优势、劣势的对比分析,研究其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手工艺遗产因其“工”的可复制性,“品”的可消费性,“手”和“艺”的异文化性,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主要对象之一,旅游消费既使手工艺遗产得到复兴,引起社会重新审视手工艺的价值;又在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过程中,使得手工艺遗产存续发生异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手工艺遗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手工艺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手”和“艺”,即手工艺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和其对手工艺的实践、认知与价值内化,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应以手工艺品的原生性主体对其分类为指导,以“手、工、艺、品”四个层面为方法,从而实现手工艺遗产的活态、原真性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民间无形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无形化遗产迫切需要加强法律保护。国家、组织和公民个人等都是民族民间无形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并各自具有相应的保护义务。应明确民族民间无形化遗产主要涉及的权项,分别选择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其公权利以即将出台的“民族民间传统化保护法”来保护,私权利主要以知识产权法来保护,确立双重保护模式。另外还要特别重视民族民间无形化遗产的域外保护。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世界遗产地在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遗产管理与社区民众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从利益主体的需求与冲突来看,不仅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而且保护区与社区民众之间的分歧也在增多。因此,亟需强调遗产地各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尤其要鼓励社区民众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