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作家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流派——"垮掉派文学"。"The Beat Generation"在翻译成中文时除了被译作"垮掉的一代",还被译作"疲惫的一代",显然,前一种翻译更为大众所熟知。但相比后一种翻译,"垮掉的一代"存在着明显的误读。该文将从文学和文化角度对"The Beat Generation"的中文翻译"垮掉的一代"的翻译误读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尝试还原它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析《在路上》作品中“垮掉一代”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场文学、文化、社会运动。本文通过分析"垮掉一代"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路上》,来试图阐释"垮掉一代"在疯狂外表下的真实精神追求,并探究它所与美国历史上追求个人价值和个性自由这一精神传统的一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次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美国评论家约翰·霍尔姆斯说:一垮掉’这个词不只是令人厌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简言之,它意味着他们情愿以一种并不耸人听闻的姿态驱使自己陷入困境”。“垮掉的一代”文学不仅仅涉及到20世纪50年代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经历、精神创痛、思想心态,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典范” ,[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垮掉的一代在美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流派.《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文章以“禅”作为切入点,从一个独特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层层剖析,得出“垮掉一代,从未垮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认为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追寻刺激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主人公多次横穿美国大陆时所走的路正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7.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美国历代作家都记述了人们的寻梦历程.克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也探索了二战后的年轻人对美国梦的追寻.尤其是以迪安·莫里亚蒂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对新美国梦的追寻和探索.从他们的寻梦历程,我们体会到"垮掉的一代"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垮掉的一代”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反主流、反传统的放浪形骸一派,其在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本文重在以“新新人类”为视角探讨中国当代纷繁的反叛潮流与其承继关系及秉质异同,希冀在重审和反观的同时获得肉体“自为”,灵魂自由飞翔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重新解读作为文化思潮的"垮掉一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垮掉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学流派,被奉为“后现代主义”学的先驱和嬉皮运动的鼻祖,也是受到毁誉最多的反化群体之一。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作为化思潮的“垮掉一代”,对理解当代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化和社会生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垮掉一代"的精神并不像字面意义揭示的那么简单,从社会文化背景、精神和文化渊源、美国文学传统三个方面探索"垮掉一代"的精神实质,突出其精神中反传统反体制,追求自我和自由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因此,司马迁又是一位文学家。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众多的文学期刊举步维艰,茫然四顾探索生存发展的道路。改版变脸后徘徊彷徨,最终又回归故地,说明文学期刊很难与时尚嫁接。成功地行走在文学边缘的泛文学期刊,为文人学者所接纳。培养青少年读者,与考试作文联合,吸引学生和家长。提高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可读性,参与市场竞争还是靠文学取胜。不同的探索道路使文学期刊分流为四大类:固守文学家园的纯文学期刊、行走在文学边缘的泛文学期刊、与作文教育相结合的青少年文学期刊,沦落到街头地摊的通俗文学期刊。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只谈词本义,或把字本义混同为词本义.本文试从文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字本义同词本义的联系和区别.字本义是汉字符号的形体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书面语中,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词,这时,它代表的是词本义.字本义研究,属于文字学范畴;词本义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字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字的形体形象,词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语音形式.字本义与词本义在结构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字本义与词本义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但又不一一对应.掌握字本义同词本义的区别,对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Comprehension tests often compare accuracy on inferential versus literal questions and find inferential harder than literal, and poor comprehenders performing worse than controls. Difficulties in integration are assumed to be the reason. This research explores another reason—differences in memory for the passage information underlying the questions. Thirty-nine poor comprehenders and 39 controls were given multiple-paragraph passages, which they retold before answering questions. Retellings permitted assessing question accuracy as a function of memory for the text underlying each question. Inferential accuracy was poorer than literal, and the expected group effect was obtained. However, when text memory was perfect, group differences disappeared, indicating that poor comprehenders can generate inferences as well as controls, if they hav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memory.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text memory is crucial in distinguishing poor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剖析传奇式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与小说<在路上>中的青年男女的生活行为方式入手,指出杰克·凯鲁亚克及其"垮掉派"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颓废的表现,是消极的,是销蚀意志的.但它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于现时也未尝不寓有醒世劝道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书面语言识字阅读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实验1探讨幼儿不同起步年龄与不同学习时间对书面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2与实验3探讨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段,其中实验2主要探讨识字学习的最佳时段,实验3探讨阅读学习的最佳时段;实验4进一步探讨幼儿识字学习的最低输入量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手机、网络等新技术对文学的生存带来严重影响。一方面,它们深刻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存在方式,带动手机短信文学和网络文学蓬勃发展,让文学变得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文学生产遭遇严重生存危机。文学的泛化导致文学信仰的消解和作品的精神贫血,引发文学终结的争议。但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对文学将意味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文学话语的平民化、民主化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随着台湾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大量西方人入台,包括传教士、外交官、科学家、旅行者、商人等,他们在台湾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当时入台的西方人更感兴趣的莫过于台湾的原住民,因此保留了不少关于原住民及其生活区域描写的文字与图片记录。在西方人的眼中,原住民长期生活在诅咒、巫术、鬼怪的环境中,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归因于神灵。他们的信仰几乎覆盖了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代文化思潮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专门术语。由于二者都是“主义”,又都使用了“结构”一词加以限定,故极易产生混淆。辨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意在正本清源,在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中正确把握二者的内涵并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20.
傅冰玲 《海外英语》2011,(9):329-330
动物名词除了用于指代动物名称外(即固有的字面意义),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于指代非动物的意义(即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中的动物文化意象形成于民间,来自于人民生活,因此各具独特的民族特色。同一种动物可蕴含不同的喻义甚至完全相反的文化意象,只有熟悉了解这些差异,才能理解更深层的语言含义。该文通过对中西动物的文化意义进行比较,发现英语中的动物文化意象和汉语中的文化意象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区别很大,并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