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进入转型期以来,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进行的学术论争,折射出新闻传播实践中出现的复杂矛盾,折射出改革开放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基于时1978年以来的学术文献的数量统计,可以发现学术论争的主题是与时俱进的,在30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凸显过3个数量上的高峰,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集中发表在少数的核心期刊,但是已显示出向其他方面渗透扩散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2.
王文利 《新闻世界》2011,(12):17-18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电视学术界围绕电视深度报道展开了一场学术论争。论争涉及电视是否适合进行深度报道、电视深度报道出现的原因、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电视深度报道的技巧等问题。这场论争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在我国电视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1年6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煤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14次学术研讨活动在北大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举行。本次茶座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研究员主讲福岛核事故后核安全论争之走向。  相似文献   

4.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频繁的学术、思想论争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产生了关于论争规范的意识;这也影响到他们所参加参与的报刊编辑业务。这些思考和实践,是我们今天重建论争规范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钟林 《出版科学》2005,(2):47-47
由山东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编写,丛林主 编的《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1983-2003)》,将 由齐鲁书社出版。此书覆盖20年研究历程,对 编辑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一一进行梳理,以 述为主,辅以点评,检索全面,资料翔实,具有较 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检索价值。书中对重大理 论争鸣事什和重点学术论题或做专题述评,或  相似文献   

7.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8.
郑微波 《当代传播》2008,(6):115-117
本文以2007年媒体对三峡移民人权问题的报道为例,对报道中的策略做了比较分析。文中并不直接对不同新闻报道的传播策略的优劣进行判断,而是用学术的公平对待双方的报道,以此为基础分析这场论争的出现原因、论争的焦点、论争的不同价值判断标准,论争双方采取的报道策略及具体手法。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在新时期中国的人文思想界,焦点之一便是人文知识分子围绕舶来品文化研究所进行的论争,尤其是在文艺理论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参与论争者之多、论争之激烈,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表面上看,这场论争所关涉的是新生的文化研究的本体论面向,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资源等,但实际上所针对的却是文化研究的学科地位问题;更加具体地讲,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审稿专家学术不端主要包括以下七种行为。1.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在论文评审中姑息学术不端的行为,或者依据非学术因素评审等。2.干扰评审程序:故意拖延评审过程,或者以不正当方式影响发表决定。3.违反利益冲突规定:不公开或隐瞒与所评审论文的作者的利益关系,或者故意推荐与特定稿件存在利益关系的其他审稿专家等。  相似文献   

11.
学术出版,学术之幸抑或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学术,在大众眼里或者是象牙塔内的阳春白雪、名篇经典,高不可攀;或者是深巷陋室中的箪食瓢饮、枯灯冷凳,深不可测.的确,学术代表了一种探索与使命、高贵与尊严,凛然不可侵犯.而学术出版,作为学术积累、传播和展示的媒介,一直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力行.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对知识/思想共同体的期待和想象,离不开无限丰富现实生活的生动启迪。严瑜认为:"第三次改革论争"催生了中国改革的大转型和"新的改革共识".同时,各知识分子群落间的思想裂隙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知识界的部分重大议题已经与改革进程深刻地纠缠在一起。知识分子企图用自己的诉求来影响社会的时候,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知识共同体要在与权力和民意的关联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追求文明复兴的当代中国。需要一个有足够能力、有足够积累来探索事关民族、国家和文明命运的诸种问题的知识界,需要中国知识界有透彻了解世界其他文明的抱负和功夫。有承继自身历史文明统绪的能力。王晓渔则通过论析民国时期学术共同体和当下单位制度下学术共同体的分别,指出学术共同体不是课题组,不是学术协作组织,它首先是精神共同体,学者不仅是同事。更是同仁。有关"第三次改革论争"的社会政策等论争,不仅没有导致整个社会的分裂。反而刺激执政党和政府在众多领域的改革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致力于提出能够整合意见多歧的市场社会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思想、知识界建立新的共识和共同体有了可能。胡粲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作为较早探索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学科,由其肇始的本土化运动引发的论争影响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从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视角思考本土化议题,其间夹杂着“普遍主义”“特殊主义”“规范性”“本土性”“科学性”“人文性”等主张,在中国崛起、全球化发展的时空背景下,这些学术主张存在竞合关系。基于社会学本土化论争的观点与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从中受到的启发有:遵从历史逻辑,加强学科史建设,丰富学科话语资源;遵从实践逻辑,理论关联现实,以中国新闻实践作为目的与方法;遵从知识逻辑,在规范化与本土化间,寻找学术想象力;遵从理论逻辑,在多元普遍视野下寻求中国新闻学的世界贡献;遵从道路逻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走向人民新闻学。  相似文献   

14.
惠萍 《中国出版》2012,(18):60-63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上发表书评《绍介新著〈原富〉》,该文的问世,不但使学界很快了解到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著作《原富》的内容和思想,还及时完善了严复翻译出版该书过程中出现的瑕疵,使得梁启超和严复围绕严的译笔是否"太务渊雅"进行了一场公开的论争。这次论争最终发展成为近代文学史上一次有关雅俗问题讨论的公共学术事件,为"文界革命"的深化提供了契机,促进了近代相对和谐健康的学术生态的生成。这说明书评在搭建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创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张岱年教授与其高足程宜山副教授合作撰写的一部专著。它的出版对于我国的文化研究、文化争论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电视传媒而引发的一场《红楼梦》学术之争,是媒体介入学术的必然结果,不仅属于学术问题,也是值得探究的媒介文化现象。面对论争,刘心武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为什么我的讲座和书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恳切地希望各方人士,如有兴趣,都无妨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岂能"休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少强 《图书馆界》2003,(1):12-13,16
针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可以休矣?!》的主要论点,本文明确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该是观点而非逻辑体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一定要是创新性理论;“可获得性”论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指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不能“休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朱少强同志对笔者《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可以休矣!》一文的批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新闻史,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出现过若干颇具"百家争鸣"风范的学术辩论.在新闻传播学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阵地(<新闻学研究资料>、 <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 <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上,在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各个领域,一些中国新闻传播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先后就某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议题包括新闻定义、新闻属性、新闻策划、媒介审判、新媒体的未来、传统媒体的命运等方面.但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争论,却只有一例,就是关于<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的论争.这次争鸣潮起潮落,共持续了24年.时至今日,从学术讨论的层面而言,应该说是尘埃落定了.回顾这一争论的过程以及涉及的学术争鸣的方式,对于了解当代新闻史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电视研究领域曾经有过一场关于电视表达应以画面为主还是声音为主的激烈论争。这场论争缘起于业界和学界盛行的"画面崇拜"现象。当时,电视传播实践中实际遵循的原则是"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强调画面在电视表达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