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俗与用典在诗学领域似乎是一种矛盾的文学现象 ,然而黄庭坚却能很好地把握“笔有化工”、“更高一筹”。本文从诗境、诗语、诗韵看黄诗之反俗 ,于构思、诗意、辞句、修辞穷具用典 ,观照诗人如何将反俗与用典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宋代墓志文中文字异体俗讹现象十分突出,用典特别是生僻典故的使用以及文字泐蚀等因素都会影响铭文的正确释读。已整理的宋代墓志文献中,文字误读缺脱、误解典故等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文献材料的科学利用和研究。具体校释宋代墓志中“煜赫”、“未入”、“银艾”、“引各”四个俗讹语词,以期为石刻文献整理提供帮助,为汉语汉字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引用典故,是一种有极强表现力的表达方式,所以古今文人写诗作文,都喜欢用典。鲁迅杂文用典多而且好,用典方法则正用、列用、评用、反用、活用、暗用,多姿多彩,而又精到切至,熔铸古今,妙夺化工,隽永有味,耐人咀嚼。鲁迅杂文大多篇幅短小,而语言含量极大,可以从多方面去领略其含义,甚至因认识的高低和阅历的深浅而有体会之不同,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题力,这跟巧用典故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以用典方法分门别类地举些例子,并略加分析。一、正用正用,明代高清《文章上贯》云:“本题的正必之事“。这里“的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典…  相似文献   

5.
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有限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常见的有明用、暗用,而反而“典故”却少见。反用“典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  相似文献   

6.
用典种种     
在古籍中,尤其是在诗词曲赋中,古人用典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人用典的几种情况。古人用典主要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化用等六种。  相似文献   

7.
反“三俗”,我赞成。但是,“三俗”究竟坏在哪里呢?在“俗”吗?未必。就说“媚俗”。一个人,或者一个节目,一部作品,为什么要媚俗呢?是因为喜欢俗,或者本来就俗?显然不是。真心喜欢,那不叫“媚”。媚,是原本不待见,却要装喜欢。何况本来就俗.还用得着“媚”?直截了当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俗”,就不能叫“媚俗”,得叫“本俗”,甚至“本真”。  相似文献   

8.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和“援古”,指的就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用典是作家在写...  相似文献   

9.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12.
郑毅 《鸡西大学学报》2007,7(2):87-88,59
清词蔚为大观,与前代的明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自清以来,用“衰弊”或“中衰”来概括明词之整体风貌也似乎已成定论,其中一条重要依据就是明词所表现出来的“俗态。”本文就明词的尚“俗”风气展开论述,阐述明词尚“俗”的基本情况,探讨明词出现尚“俗”风气的原因以及对明词之尚“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14.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东晋《爨宝子碑》碑文用典颇多,文章一一指出其用典之处,并从先秦典籍中找出出处。从《爨宝子碑》中“相与铭诔”、“爰铭斯诔”表述引申开去,论证汉晋时代诔碑两种文体的合流。  相似文献   

16.
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使用的术语主要有俗字、俗用字、俗行用字、时俗共享字、俗通用字、通俗字、俗撰字、变体俗字、转变俗字等,这中间“俗用字”“俗行用字”“时俗共享字”“俗通用字”“通俗字”也都是“俗字”,它们的区别在于流行使用的程度不同,它们代表了俗宇从产生使用到广泛流传到通行于那个时代所处的不同阶段;另外的三个术语“俗撰字”“变体俗字”“转变俗字”主要区别在于俗字产生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8.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吴政国 《语文知识》2006,(11):14-14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用典过多或过于冷僻,会使对联晦涩难懂。但用得好,也可以丰富对联的意蕴。以下略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用典”这一修辞。古人用典一般有三个特点:(1)用古事,(2)用古语,(3)借古说今。熟悉古人的用典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古诗文,并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有关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