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广播》2007,(1):48-51
[流水、鸭群由远而近、鸟鸣、羊叫 流水淙淙,鸭儿在林间嬉戏;鸟儿啾啾,洁白的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漫步;这是沙漠里的一个景象。一对年轻人用十五年的青春岁月把荒芜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相似文献   

2.
横跨欧亚大陆、穿越沙漠峻岭的丝路是联系东西方古文明的道路,充满神秘传奇色彩,台湾幼狮文化推出陈曙光朝拜丝路的万里征程之作《丝路·雅克西!》及《Check in塔里木》,带领读者体会戈壁、沙漠、雪山、咸湖、草原所带来的震惊与感动。让有兴趣踏上古丝路之旅的读者更为心动。  相似文献   

3.
横卧在阿拉善草原与宁夏平原之间的贺兰山,犹如一块巨大的屏障,阻挡了阿拉善沙漠的东移,是阿拉善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防线。南寺依山而建,走进南寺,也就是进了藏传佛教在阿拉善一段久远的历史.也就走进一段宗教文化的渊源长河。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21,(3):69-70
本书讲述了男孩米奇和"沙漠通"鸵鸟巴巴的一次沙漠之旅。第一届沙漠动物运动会要在沙漠最美的季节——夏季举行。谁都知道,鸵鸟吉姆跑得比汽车还快,可是他第一个冲过终点却被剥夺了冠军头衔;第二天,他又去参加沙漠鸟类运动会,却发现其他鸟类都会飞行,而自己只能奔跑。比赛的失败并没有让吉姆感到灰心,反而令他恍然大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做生活的强者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3月28日,新华社“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抵达位于新疆喀纳斯的219国道起点,开始了绵延万里、长达4个多月的旅程——沿着219国道,穿过雪山、草原、沙漠、热带雨林,奔向蔚蓝大海。新华社摄影部联合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四个分社,组织实施“国道之行从雪山奔向大海”深度调研系列报道,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讲述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好故事。219国道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公路、  相似文献   

6.
乌兰牧骑,被喻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从1957年创建至今,一直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农牧区大地上,走遍了内蒙古的草原、沙漠、村落并逐渐走向全国。他们将党的声音、新文化传播到每个角落,给广大牧民送去了文明和欢乐,为时政宣传、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区域特殊性,对乌兰牧骑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推动乌兰牧骑在民族地区更好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庚寅虎年春节刚过,初八从沙漠回到北京.初九一上班,就接到来自全国的数个电话,询问我在沙漠腹地中拍摄的一组白天鹅新闻照片是否真实.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呈快速消失之势,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已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当一片片的草原被垦为耕地时,当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面积迅猛扩张时,草原的生态屏障作用大为削弱,甚至沦为沙尘源头,我国作为草原大国的地位也随之大打折扣。不单从畜牧生产的角度,人们开始从生态安全角度思考如何保护草原。全国近五分之一的耕地垦自草原深秋时节,记者穿行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境内,…  相似文献   

9.
张冰  岱天荣 《军事记者》2011,(9):I0002-I0002
这是一幅直升机编队飞越沙漠时的航拍作品,它以简练的图像语言凸显出点线面的构图之美。 影调是照片的精华。在《飞越沙漠》这幅摄影作品中,侧逆光中的沙漠呈现出油画般厚重的色彩,起伏的沙丘错落有致,像是被风吹皱了的湖面。“波光粼粼”中,直升机好似蜻蜓点水,又宛如蝌蚪游弋,顺流而下。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20年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自己动手打制一小木船,顺孔雀河漂到罗布泊试图征服塔克拉玛干这个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但他们只进入沙漠200公里,因缺水几乎使整个探险队险些被沙漠吞噬,他逃命到和田河边,用皮靴灌满水才救了一命。他由此成为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最长的探险家。后来,在《亚洲探险》中他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死亡之海”。“死亡之海”因此而名扬全球。四十多年前,为了解放南疆,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曾徒步从新疆阿克苏穿越大沙漠进军到和田。时间推移到本世纪90年代,人类又一次叩响“死亡之海”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具有草原气息的名字——德德德玛,20多年来,她以《乳香飘》、《我从草原来》等一曲曲缓慢悠长、带有浓郁草原韵味的蒙古族歌曲,无数次地为世人描绘着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景色。1998年,在日本突发脑淤血的她忍痛离开了深爱的舞台。1999年,她击败病魔奇迹般地重返舞台,继续用生命讴歌草原,并在有生之年为草原培育一批新的艺术人才,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2.
惠雯 《新闻记者》2005,(4):11-11
《文汇报》资深记者曹家骧新著《罗布泊笔记》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几十年来,走遍祖国的山川戈壁、沼泽沙漠、森林大河、草原湖泊,他曾陶醉于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也曾因目睹林稀地荒而悲恸。他以辛辣的笔触和人生丰富的经历,真实地记录了广袤中国大地的山与水、天与地、人与物,在社会变革中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千秋难变的主题,而发生的碰撞与是非。本书收录了《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保卫可可西里》、《黄河忧思录》、《对野生东北虎的一次最新调查》、《中国火山备忘录》等22篇文章。作者提醒我们:从水草丰茂的罗布泊到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3.
辽金元时期,文学创作既内含着草原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习俗、审美趣味等因素,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巧,形成了在草原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区域性发展阶段,呈现出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融合的双重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战国墓中出土的圆雕勾喙蹄足有角神兽金铸像,带有复杂多元的文化元素,既有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造型特征,又融合了欧亚草原斯基泰艺术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传承关系,其所具有的神秘信息有待解读。从语源学、文物学、艺术学角度对神兽金铸像造型的分析表明,其所具有的勾喙、蹄足、长角、有耳鸟首等特征,与先秦两汉古文献记载的嬴秦飞廉族的历史、风神形象等信息重合,并且传承关系密切;与欧亚草原艺术中常见的勾喙蹄足后蹄反转的神兽造型、中国北方草原鹿石上的神兽形象相似,相关性显著。本文认为,神兽金铸像的母题来源是风神飞廉,文化内涵源于商族的鸟图腾、草原文化和巫文化的鹿图腾,兼有嬴秦族的龙图腾和古印欧文化的双头神兽形象元素,呈现出交互杂糅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病中杂诗 恶劣的心绪我病中,这样缠住忧虑和烦扰,好象西北冷风,从沙漠荒原吹起,逐步吹入黄昏街头巷尾的垃圾堆;在霉腐的琐屑里寻讨安慰,自己在万物消耗以后的残骸中惊骇,又一点一点给别人扬起可怕的尘埃!  相似文献   

16.
去年冬天见到他,依旧是诙谐、潇洒、活脱脱的杨慎和。文质彬彬,儒雅风度,不说没有人想到他竟是一位在草原上苦斗了四十多年的“牧马人”。他把刚出版的作品集《草原情深》递到我的手中时,却又显得那般郑重、那般深沉。“半辈子的心血汗水都在这里面,有时间读读吧。”我早就听说老杨有这么个心愿,没想到如此快的出来,不禁惊喜万分。细细品完《草原情深》中那230幅照片,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本全面展示内蒙古大草原风情、风貌,社会生活变迁,经济建设成就的图集,更是老杨大半辈子追求事业所付出血汗的结晶,其中有甘甜,也少不了苦涩……  相似文献   

17.
刘C 《大观周刊》2006,(47):88-88
无论是现在还是可预测的将来,沙漠,对于人类的生存都是一种挑战与威胁。同样,无论在遥远的过去还是在未来.沙漠.也时常会令人怦然心动.因为它的神秘.深遗、苍凉、野性。大潢孤炳和沙漠驼铃是关于沙漠的极高美学品位的最好说明。  相似文献   

18.
田苗芳 《大观周刊》2012,(41):384-384
前几天,讲解《草原》一课时,文中描绘的“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风光:“让人总想高歌一曲”的愉悦心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令人心驰神往。而最吸引人的还是草原上那“一会儿七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的”羊群,以及那悠然、快乐的牧羊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果阅读教学中师生都能像这自由的羊群和悠闲的牧羊人一样,走出封闭的羊圈,  相似文献   

19.
2000年4月1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国新闻界108名记者相聚在内蒙古科尔沁荒漠的沙土地上,亲手植下一棵棵代表生命与活力的长青树,种下一片代表着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理想和信念的“中国记者林”。科尔沁(骑着马的射手),一个幽远而神奇的名字。它将大漠风光和草原风情融为一体,孕育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它的北部为绿色的科尔沁草原,它的南部为茫茫的科尔沁沙地。据有关专家测算,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沙地正以每年150米的速度威逼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不迅速有效地遏制土地沙漠化,风沙将会紧逼首都北京。据中央台电视新闻报道,沙漠的拍摄地丰宁县距北京怀柔县境仅18公里,距天安门广场直线不过80公里。沙漠是地球的癌变,它正不断扩张蔓延,吞噬着绿色的生命。它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同时也唤起了新  相似文献   

20.
1990年,藏北羌塘草原遭受了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从1989年11月初到1990年5月末,150多场大雪覆盖了草原,2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万多牧民和500多万头牲畜被困在茫茫雪海中。羌塘草原,已失去了往日的诗意,死神笼罩着大地,野狍撕咬着死去的牛羊,牧民在流泪。一当新华社西藏分社得知藏北羌塘草原发生严重的雪灾后,立即组织人员奔赴那曲地区,到雪灾前线采访。8月30日清晨,一组由文字记者张春保、藏族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