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子·汤问》篇中的“薛谭学讴”的故事,虽仅寥寥五十一字,读来却颇能发人深思。好在其文不长,今录于后: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故事中的薛谭,是一个心浮气躁、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肯继续深造的青年。你看他,跟着老师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老师的本领全部学到手,就自  相似文献   

2.
《薛谭学讴》是《列子》上的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文中说薛谭向秦青学唱歌,“未穷青之技”而欲辞师回家。秦青为他饯行时“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大惭,“求返,终身不敢言归”。薛谭学讴,浅尝辄止,自以为足矣,几乎半途而废。在秦青“悲歌”之后,他  相似文献   

3.
分解·开掘·鉴别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梅广存何咸钧供料作文中,对于给定的材料而言,如何迅速而又准确地进行多角度立意呢?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  相似文献   

4.
《列子》上有一则薛谭学艺的记载: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育学生应该“晓之以理”,并把“说服法”列在教育方法的首位。然而,秦青的教育却完全不是这样,而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列子·汤问》记载了“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学讴(唱歌)于秦青,未穷(学完)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费止,饯(摆宴送别)于郊衢(郊外大路),抚节(轻轻地打着节拍)悲歌(慷慨激昂地唱歌),声振林木,响(回声)遏(阻止)行云。薛谭乃谢(致谢,道歉)求反(同“返”),终身不敢言归。”   这个故事记叙的内容是薛谭学讴的过程,而故事表现的中心则是赞扬秦青高超的…  相似文献   

6.
薛谭学讴     
魏永霞 《阅读与鉴赏》2006,(11):37-37,71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于之枝,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相似文献   

7.
读过《列子》一书的读者,大概都不会忘书中“薛谭学沤”这则胜炙人口的故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突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行。秦青弗止,钱于郊行。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虽只寥寥五十余言,读来却意味隽永。尤其对负有教书育人之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则更有着不尽的启示。我们在赞叹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演唱技艺的同时,更为他那种欲“擒”故纵,以“技”服人的教育方法所深深折服。关键时刻“露一手”,远胜过道理万干。薛谭闻之而“乃谢求反”,乃至于“终身不敢言归”,应该说正是…  相似文献   

8.
为人师者,大概总希望能给所教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无所不精的印象,以赢得信赖与崇拜。而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赢得他们的"芳心",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列子》一书记载的一则"薛谭学讴"的故事写道:"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相似文献   

9.
文言趣读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相似文献   

10.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相似文献   

11.
高晓岗 《陕西教育》2010,(12):26-26
如何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是素质教育着力探讨的一个要义,我国第一部教学论著《学记》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达.”则给我们指出一条明确的途径。“薛谭学讴”的故事就是运用此法启示主动学习的一个范例,薛谭随秦青学唱歌.经过半年的学习.薛谭自认为长进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人师者,大概总希望能给所教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无所不精的印象,以赢得信赖与崇拜。而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赢得他们的"芳心",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列子》一书记载的一则"薛谭学讴"的故事写道:"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相似文献   

13.
薛谭学讴     
《阅读与鉴赏》2002,(10):41-41
薛谭学讴(ou,歌唱)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qu,大道),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e,阻止)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民间歌唱艺术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早在春秋时期即已群星灿烂,争辉斗艳。如《列子·汤问》中的秦青与韩娥,便是当时两位技艺超群的民间歌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教化弟子之法是否妥当另当别论,单凭他这种悲歌慷慨、“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男高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音乐寓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深刻的哲理至今仍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薛谭学讴[选自《列子·汤问》]:薛谭向名歌手秦青学习歌唱,还没把秦青的技艺学  相似文献   

16.
薛谭学讴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不要以为刚入了门便什么都懂得了。求学也好,学艺也好,都要虚心,都要有永不满足的态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弊病——浅尝辄止,其实这是学习中的大敌,应该尽早改正。《薛谭学讴》讲的就是“切莫浅尝辄止”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按规定材料写作文时,应当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既不偏离原材料所提供的思想内容,又善于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地发散思维,这就能写出独具新意的文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根据下面提供的一则古文材料,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  相似文献   

18.
<正>不少学生常常苦恼于自己没有写作的素材,每逢写作课总是抓耳挠腮,东找西寻。其实,他们的记忆仓库里并不缺少素材,只是不懂得如何变换视角,将已知的、旧的材料多维开掘,为我所用。那么,平时的训练怎样才能多维开掘,拓宽单一素材的使用面呢?一、根据主题,准确选取材料的选取应围绕主题进行。不同的主题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但也可以选取同一个材料。《薛谭学讴》这则材料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大意是:薛谭跟著名歌唱家秦青学唱歌。学了不长时间,自以为已掌握了秦青  相似文献   

19.
一、根据下面一段材料,概括出不同的观点(每一观点请用一句简洁的话加以表达)。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二、根据提供的材料,以“要勇于摒弃错误”为题,完成如下作业:a、把对题目有用的材料序号写出来;b、把有用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重新组合;c、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列出你写这篇文章的较为详细的写作提纲。 1、一次,有位科学家在柏林召开的物理学讨论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当他一走下讲坛时,就被爱因斯坦迎住,并告诉他说:“您的这篇论文所依据的某些思想是我不久前发表的,但是很抱歉,那些思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新粤讴”涵指近代以来延用招子庸“粤讴”体式的一切创作,是粤讴的“变雅之声”。结合时代的地域的等因素,透析了“新粤讴”蕴含的史实物质,启蒙特质,平民特质和地方特质,并揭示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