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宏磊 《对外大传播》2002,10(10):18-21
申宏磊同志撰写并发表在《今日中国》2002年第4期上的《WTO带给我们什么》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第十二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选中,获“对外报道”二等奖。此发表后得到匈牙利、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官员和许多读的好评。本刊经作同意进行了删节,现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2.
他在一个报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生活的轨迹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紧紧地相扣在一起;他一路行走一路沉淀,其发表在《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量新闻作品及蕴涵真知灼见的专著《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部写真》等书及长篇论著《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项,深得业界好评;他在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后,仍然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最近他为采写《走进“林都”伊春》,冒雨探访汤旺河林场伐木劳模的情景令陪同的宣传干部感动;尤其是听他对“三贴近”的解读,让人感到一个新闻人的实践与思考是那样宝贵。收到本刊“与总编面对面”栏目的邀请,王谨在忙碌中愉快地接受了专访。一个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分享他在对外宣传上的思考……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新闻)硕士学位。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32年,发表新闻作品两百多万字。  相似文献   

3.
袁文  郭宏伟 《对外大传播》2002,10(10):48-48
河南省唐河县张店镇依托地区特色,搞好外宣报道,大大提高了张店的知名度,较好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01年以来,我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大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外宣报刊台发表稿件21篇。我们在培养外宣意识、抓住地方特色、找准外宣选题上下功夫,主要做到了强化“三个意识”、“四个突出”。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2010,(5):61-61
最近,纪连营的诗集《话在青山绿水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由衷地感到欣喜。纪连营由林业工人成长为林业局领导干部,而且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一名业余诗人,其诗文近年来多次在《长白山日报》、《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5.
《非你莫属》的舞台并不是平静的,继“海归女”之后,“晕倒哥”事件持续受到关注,各大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一时间把该节目以及参与者推在了风口浪尖——批评《非你莫属》“一味盛气凌人无知无畏”“职场不需要更多‘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6.
“文化力”这个名词近年来出现在理论学术界,这是和贾春峰的研究分不开的。他在1992年提出了这个研究课题,十几年来已先后出版了《文化力》《文化力观》《企业力》《文化力启动经济力》及《“文化力”制胜——21世纪企业全球化战略》论集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贾春峰于1993年10月26日在《经济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7.
路新生在《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发表的《“尊德性”还是“道问学”?》撰文指出:对于朱熹一派“锱铢必较”的考据学风,阳明有“玩物丧志”之讥。对于“纯知识”,中国传统文人的“玩物丧志”的批评貌似振振有辞,实亦不经推敲。“玩物”何必一定“丧志”而不能“养志”?以“纯知识”的考据而言,  相似文献   

8.
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又是一派新绿》是中国日报记者于文涛的作品选集,书中收入30篇文章,除5篇旧作外,都是1994年12月后的新作。其中绝大部分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过。《王蒙:变幻无穷的大蝴蝶》、《“绿叶居士”刘心武》、《“洋妞”卡琳》、《陈红:走向成熟》、《与鹤共舞》、《走进梁衡》、《高仓  相似文献   

9.
作者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的外交和安全战略,以及大国关系。他常有国际形势评论文章或言论见诸媒体。曾发表论文《美国“新帝国论”和整合外交》、《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等。出版专著《第三条道路和新英国》,即将出版专著《国际秩序转换和东亚和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直属外交部。是从事国际问题综合研究的机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言论集纳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教授王存刚在2017年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一文中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意高远。它强调人类共命运、凸显全球同分享,使“地球村”“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等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理念在境界上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刊上期发表的《尼雅:消失在大漠中的千古之谜》一文,是《世纪末大探险》的上篇,它介绍了尼雅考察队横跨了超过三个浙江省面积、世界著名的“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经历的种种神秘的、艰险的历程。本期发表的《我终于看到了尼雅》一文,则是它的下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两会”多年来为国外媒体所关注。2007年,根据新近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在“两会”新闻中心报名后便可直接上会采访,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办理烦琐的手续,此举大大便利了国外媒体的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135家新闻机构的560名外国记者采访了今年的“两会”,共发表报道3331篇。  相似文献   

13.
癸酉日食说     
关于“日夕又食”或“日月又食”卜辞,已有很多学者讨论过,其情况在胡厚宣先生1986年发表的《卜辞“日月又食”说》文中有详细介绍①(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均参见该文)。事情的缘起,是1925年天津王襄先生印行《簋室殷契徵文》一书,其卷首“天文”第一片,王氏释...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 ,邓云乡先生在《吴宓与王国维——静安先生自沉实录》一文 1中是否定“殉清”说 ,而赞同“殉文化”说的 ,拙文《也谈王国维的死因》2 (以下简称“《也》文”)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中国文化之遭遇“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至 1 92 7年已有“数十年”,“殉文化”说既无法回答“为什么王国维经此‘数十年’不死而到 1 92 7年才死”的问题 ,也无法回答对王国维遗书中“再辱”之语“该作何解释”的问题 ,而“殉清”说则足以回答这些问题。最近 ,邓先生又发表《静安先生死因之谜——奉答蔡仲德先生》一文 3(以下简称“《答》文”) …  相似文献   

15.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的《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年第一期 ,此前我已于1999年 10月在香港一次会议上讲过这篇文章的内容。在那次会上有的学者提出 ,用“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提法不大合适 ,应改为“重建中国解释学”。意思是说 ,中国原来就有“解释学”,不过后来被  相似文献   

16.
于淼  刘妍 《对外大传播》2007,(11):20-23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国际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据此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一个重大的国际倡议》。 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内倡和谐社会,外倡和谐世界。中国未来几年中的对外政策无疑也是全球所关注的。《对外大传播》邀请王逸舟教授就“和谐世界”这一理念,以及如何解读报告中的相关部分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韩国知名媒体《中央日报》发表了一则讣告,纪念一位时年90岁的老学者去世,并冠之以“最后一名光复军”的称号。7月2日,《新京报》刊出报道,也是纪念同一位学者,说他是“韩国的费正清”。  相似文献   

18.
享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左权,剪纸艺术人才辈出,一汀晚霞夫妇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近半个世纪的剪纸艺术生涯中,他们先后创作了6万余幅作品,其中千余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200余件在各类展览中获奖。早在1959年,一江先生的作品《左权民歌》就代表山西赴京参展,荣获“全国戏剧美术展览设计奖”;1995年,他们的作品《九龙壁》献给第4届世  相似文献   

19.
金庸 《文化交流》2010,(11):12-15
9月22日,中秋佳节,“金庸书院”在金庸故乡浙江海宁市落成启用。旅居加拿大的著名画家董培新不远万里前来出席启用典礼。海宁市为感谢这位金庸挚友的深情厚谊,特倾情协助董培新先生在西子湖畔的“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举办《董培新画说金庸》画展。现发表金庸先生为《董培新画说金庸》所作序言,并选载董先生的几幅画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上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陈鼓应先生致力于道家的专门研究。1990年,他在《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而且这种争论渐渐从专业哲学领域扩延到大的文化领域。李存山、赵吉惠、张立文、涂又光、陈红兵等许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撰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道家主干说”中,陈先生提出两个有争议的观点:一、道家是哲学,儒家是伦理学(特别是社会伦理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道家是形上学的主干,在人生哲学上尤推《庄子》。中国的哲学突破始于道家。二、“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性思想”是道家创发的,“系统性理论”也以道家最完备。陈先生还指出,许多人认为儒家是积极的,道家是消极的,这种看法十分错误,他会在以后撰文论及这个问题。 1994年12月,陈先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道家在先秦哲学中的主干地位》的论文,首次深入而细致地回答了学术界几年来的争论。本刊征得陈先生同意,分两次刊登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