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魏艳斐 《山东教育科研》2014,(16):F0004-F0004
内乡宛梆即我们说的宛梆,是一种较为稀有的河南地方戏种,属于汉民族文化遗产,发源于河南省并主要分布在河南及其周围大部分地区。早时,人们称它"梆子","南阳梆子",古时候人们称呼南阳为"宛",因此,后来人们渐渐确定了"宛梆"这个名字。宛梆指清代后期从陕西东部剧种秦腔演化而来的一个戏剧品种,它起先独自发展,后来渐渐与当地的小调、民歌、以及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成兼具秦腔意蕴而又不失特色的一种戏曲,从头算起,宛梆的历史至少已百年有余。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戏曲审美条件下宛梆的剧目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宛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有近400年的历史,宛梆的创建与发展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戏曲审美心理定势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邵琳 《河南教育》2016,(4):60-61
宛梆,是流行于河南南阳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早前,宛梆被称为"唧唧梆""老梆子"等。后在1956年南阳地区汇演时,由行署一位领导正式命名为"宛梆"。据考证,宛梆的源头是陕西的东路秦腔。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逐步融合,加入了当地人民的语言风格,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东路秦腔如何流传到  相似文献   

4.
宛梆是生长并流行在南阳的地方戏剧种,是我国传统音乐濒灭剧种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宛梆的演唱艺术,不是仅凭吐字、发声或气息、情感中某一个独立的部分就能准确表现的,而是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技巧和表现的统一,唱声和表情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稀有剧种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但是,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流失。造成当今稀有剧种生存危机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至今还没能找到一个有益于稀有剧种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政府及戏剧艺术工作者缺失戏剧发展赖于支撑的思想理论工具。文章论证了事业性是稀有剧种的根本属性的思想观点,提出并论述了建立多元文化观对于稀有剧种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试图构建一个在宏观上引领稀有剧种保护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宛梆的音乐属板腔体系,宛梆的唱腔分本腔和假腔,假腔习称花腔,花腔在宛艺术中有鲜明、典型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的艺术魁力,深受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南阳宛梆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其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宛梆演唱中的吐字归音具有"稳"、"准"、"狠"、"韵"的特色。其唱腔中的高八度呕音唱腔高亢华丽堪称一绝。随着时代变迁,宛梆的演唱也在发生着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8.
浅谈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形成于北宋,完备于元明。明清时期,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空前繁荣,不仅剧种繁多,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怀梆。怀梆是戏曲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9.
河南濒灭剧种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锣戏”、“宛梆”、“大弦戏”为代表的河南濒灭剧种,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兴盛的历史,在当地有过较大影响。虽然现在都濒临灭绝的境地,但其丰富的剧目、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特征、审美取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河南濒灭剧种的民俗文化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锣戏”、“宛梆”、“大弦戏”为代表的河南濒灭剧种,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兴盛的历史,在当地有过较大影响。对河南的民俗化、戏曲化的形成作出过较大贡献,是研究中原化、戏曲、音乐、美学、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曲艺是中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及韵味的艺术形式。从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到宋元、明清曲艺音乐的大繁荣,诸多曲艺种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大,当下的曲艺音乐生存土壤、传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河南省是曲艺之乡,有众多的曲艺形式,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如何理性分析其当前生存状况,探讨其传播之道,对于河南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阳越调是河南越调两大地域流派中重要的一支。本文从南阳越调的产生发展为出发点,对南阳越调长期以来保持的传统剧目的正装戏、板腔音乐体系以及鲜明的盆地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河南豫剧是产生于并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舞台语言以形成地的方言为基础,显示了突出的河南地方方言特点,代表了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河南豫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舞台语言也不断演变,表现出继承和变异的特点。从共时角度对河南豫剧舞台语言的语音进行描写和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戏曲舞台语言的继承、融合和演变状况,为深入探究地域方言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相似文献   

14.
巴陵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岳阳市辖各县及周边地区。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以弹腔为主,兼有昆腔、杂腔、小调;剧目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题材为主;表演粗犷朴实,雅俗共赏,是洞庭湖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5.
梅林戏是流传在闽西北泰宁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一剧种虽源于“微调”,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受泰宁地方方言和山歌、小调、道士音乐的影响,其音乐形态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湖南泸溪、沅陵、溆浦、辰溪等县的一大地方戏。唱是其主要特色,锣鼓和唢呐是其主要乐器,表演程式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按曲牌分为23类七大母调,剧目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个流派。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画图,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画图辰河戏,它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含弓戏为全国稀有剧种,它从古到今历经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朝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含弓戏走向了衰落。如何使含弓戏再次绝处逢生,是当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对清代曲家曲目的著录是清代戏曲研究的基础,但现有戏曲书目对清代曲目的著录难称全面。阅读、梳理地方志等文献,发现未见著录的清代曲目14种,其中作者姓名可考的曲目10种,作者姓名不可考的清代曲目4种,这对诸家戏曲书目是一种有益的拾阙补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