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庾信的后期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集六朝大成的作家庾信,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较系统的学理论作品。从庾信作品中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他的学思想,庾信的学观包括学创作应“含吐性灵”、“以悲为主”和追求“词高意远”三方面。这对南北朝以前的学主张虽有继承,但更多创新。  相似文献   

3.
试论许地山的文学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学社团——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许地山作品的题材、风格和他的“落华生”笔名一样,令人有耳目一新、戛戛独造之感,既没有人去模仿它,也没有人能够重复它。他独树一帜,既不同于鲁迅、叶绍钧力求以片断的生活揭示社会的奥秘,也不同于郁达夫、庐隐随着抒情的伴奏踏进自我心灵的王国。他以浓郁的南国风光、异域色彩和曲折的故事为躯壳,向同仁以及全国人民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对社会人生孜孜以求而又忧虑重重的高洁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为人生”的学观念贯穿于茅盾早期的学思想之中。这一观念内蕴着茅盾对学的言说对象、价值取向、功能承载的积极探索与思考。茅盾早期的学思想在唤醒人的觉悟,以人道的精神和情怀关注现实人生、揭露时弊等基本点上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和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释智圆是宋初重要的诗僧。他用儒家“诗道”、“道”观说诗论,大倡“善善恶恶”的诗教,认为古的根本是“仁义道德”,反对当时坛上的形式主义风气,开宋释以儒论、关注并参与当前学思想斗争之风。智圆的学观是“三教合一”的时代化潮流的产物,从此僧人论走向张扬儒家学价值观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对素材的化特征的不同关注,显示着流派与传统和西方化的不同组合关系。在素材处理上,鲁迅既不同于“人生派”的学研究会,也不同于“为艺术”的创造社,而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因此,把鲁迅划归“人生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8.
商业化语境中学作品的转型主要体现在都市学的重现、乡镇学的新质与表现方式的变异等方面。都市学的重现与真正的都市生活的出现相关,这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金钱与女色的无节制追求与人情淡薄是都市学的重要主题,也体现了商业社会人生的全部欲望;90年代乡镇世情小说重在表现经济生活主题,一方面是传统道德或正义被人们所抛弃,另一方面传统中落后意识在重新抬头,“杀富济贫”的吃大户观念,农民工家庭中新的伦理道德危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追求两难处境中不得不作出选择,都体现了商业化语境中人们的迷惘、困惑与无奈。90年代商业化语境中学表现方式也受制于学表现的社会环境,服从市场需要与读选择,以叙述为主的表现方式,取代了过去以描写为主的表现方式,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与粗鄙化。性爱描写的招徕与诱惑,体现出作与读间的一种有意无意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学研究会小说家用主观感悟的心态品味人生和描绘人生,以主观意向化的哲理深度探索“人生究竟”。他们的作品既是真实反映现实人生诸层面的写实学,又是强化了主观理性色彩的心理小说;既有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观照,又有对人生至境的理性思索和哲理表现。这些感情深挚、境界深邃的人生小说,蕴涵着诗化哲学的人生内蕴。  相似文献   

10.
《午梦堂集》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时期,在吴江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叶绍袁、沈宜修及其子女为核心的学团体,成就杰出。特别是女性学,更令人聒目相看,这与叶绍袁进步的女性学观及其妻女杰出的学才华密不可分;也与吴江地区高度的学水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在周作人研究中,人们往往为其复杂性所蒙蔽,把本为简单的问题极力复杂化。本认为,就周作人来说,尽管一生述颇丰,读书也杂,并不时以“杂家”自居,但最终影响其人生奔赴与学观的乃是一些简单的因素,诸如吃食、水、趣味等,本是把周作人研究从学院式重新还原为作家本体式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学革命理论是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学”观点,确定了新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学的哲学基础,倡导平民学和贵族学的融合,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世俗化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学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乌托邦神话的破灭,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的制约逐渐减弱。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角,可以从化、哲学、美学等不同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新时期学由此摆脱了“一元”,走向“多元”。虽然新时期学可以列举许多特点,比如个人化、私语化、时尚化等等,但这都是些具体的、从属性特点,从宏观上来看,新时期学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这些作品没有那么多激昂的理想、澎湃的激情、宏大的志向和高远的价值追求,而主要是表现庸碌的人生百态,琐屑的日常烦恼,零乱的世俗经验。本拟对新时期学表现出的世俗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特定时代的学,新的道德是十七年学的关注重点之一。在一个被人们认为是全新的时代里,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规范和个人的内在品质.必然也要发生巨大的改变。那个时代的学非常热衷于表现和倡扬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农村小说因其书写对象的特殊性,在这一问题上倾注了更多的笔力,特别集中在“公德”问题上。这一学现象所蕴涵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从鸦牙战争时期龚自珍、魏源“尊情”、“主逆”学主张的提出,到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学”观和鲁迅的“启蒙”学观的形成,是中国学功利观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时期,从中国学现代化的角度,对这一艰巨演进历程进行较为完整而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这一演进过程的历史轨迹,其间留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对李贽文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的小说观察受李贽学观的影响,《红楼梦》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原则与李贽的学观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发展,曹雪芹的“亲睹亲闻”,“取其事体情理”,“新奇别致”等小说创作主张,以更新的学理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思域,在小说理论史及小说美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对文学的几种基本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以前,中国人所持有的学观主要有三种,即:以为用、以为哭和以为戏,它们不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始终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依然发生影响。在上世纪50—70年代,我们对“以为用”评价偏高,对“以为戏”则多有贬责。其实。这三种学观各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应该以历史的、科学的眼光给以冷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学的“效应”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效果”、“反应”等平面概念。作为一个兼兼史兼哲的立体范畴,其特征至少有三:(一)它确指学本身四要素的相互作用、多向建构和共同生成;(二)它的运动体现出学作为历史所特有的、必然的“净化律”规范;(三)它的导向或理想化终端,便是哲学高度上的“人的实现”。通过如此考察,我们会发现:以“效应”的视角来切入学,学便具有了另种崭新的存在面貌。这基本可称作“效应的学观”的理论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学的全面、完整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参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黑芷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罗黑芷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拓荒者,长期以来,几乎被人遗忘。他的小说和散文,以“新创的体裁和别致的人生怀抱”引起文坛的瞩目,代表作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和散文二集。他是文学研究会中极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著名的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人生派诗歌以文学研究会诗人为主要代表,提倡“血和泪的歌吟”,思考社会与人生,追求理想和光明。具有深刻的为人生的思想;诗歌艺术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显示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深化。人生派诗歌创作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歌会及40年代的七月诗派都有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