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7世纪蒙古史家笔下的成吉思汗诸弟及其后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蒙古史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系为正统,而否定异系,即成吉思汗其他子孙后裔、诸弟及其后裔。《元朝秘史》、拉施特《史集》等早期文献记载了不少有关成吉思汗与诸弟哈撒儿、别里古台之间矛盾的史实,为编造类似的故事提供了史实的影子。蒙古史家们虽肯定哈撒儿后裔,强调他们对大汗后裔的三次援救行动,但又揭露和谴责其的不端行为。同样合赤温、别里古台后裔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论藏传佛教对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末藏传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其宗教神权思想成为蒙古社会的统治思想,对蒙古史书的编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7世纪蒙古编年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黄教影响,因而这些蒙古史书都上有深厚的佛教色彩。  相似文献   

3.
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中所谓印藏蒙同源论的印藏同源说来自藏籍,而藏蒙同源说则是蒙古史家所独创,因此,印藏蒙同源论是17世纪蒙古史家编造出来的新的史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蒙古西征之前,中亚、中东经过阿拉伯人的长期统治已经伊斯兰教化,在东欧地区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影响。蒙古西征后在上述地区建立的四大汗国一开始即面临着伊斯兰教的文化环境,并先后走上伊斯兰教化的道路。蒙古贵族的伊斯兰教化首先根源于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民族迅速同化于中亚、中东和东欧诸民族之中,同时也是蒙古贵族利用伊斯兰教巩固政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15-17世纪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英国的教育状况得以发展。一方面,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及各阶层的教育观念日益向世俗化转变;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及受教育阶层不断扩大,教育日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受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加上科学知识的日益发展,在17世纪,英国形成了现实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17世纪的荷兰绘画多用于室内装饰,在加尔文教与新经济机制的影响下,以家庭为核心的美学享受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体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绘画的中心题材和组织原则。而室内画中悬挂的室内画体现了17世纪荷兰人对日常生活的注视,带给人们家庭生活中的视觉与精神享受。也体现了17世纪荷兰社会的艺术状态与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17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艺术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背离伊丽莎白时期的重文采、重语言的美学风格,转而重描述简洁、语言朴实、言筒意赅的作品。促成英国文风转向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五个因素。一是质朴而通俗的英国民众语言的影响;二是清教文化的影响;三是机智短诗的影响;四是塞内加文风的影响;五是莎士比亚、培根等一批时代巨人的影响。在这种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17世纪早期的英国文风呈现出与伊丽莎白时期文风截然不同的风格,对英国文学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理性的沉思——论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崇理性精神是自艺复兴以来欧洲学中的一奈主线。人主义、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都在作品中强调理性精神,但是其侧重面各自不同。理性精神在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学中被强调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这种现象学史上大多持有异议。认为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是与王权相妥协的产物,并过度强调其教务化和保守倾向。本运用理性精神中的沉思方式,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希冀对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认识提出些微有益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1665年夏天,伦敦正处于恐慌和悲伤之中。一次严重的鼠疫,正肆虐在这个城市。鼠疫爆发时,23岁的牛顿正在剑桥大学读书。本来,牛顿可能和其他按部就班的研究生一样,在教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可是因为伦敦的可怕鼠疫,剑桥大学放假了,并且一放就是两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厦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辑佚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开始的。率先提出辑佚学概念的是皮锡瑞,此后,梁启超对辑佚活动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随后,刘咸Xin、王重民等都对辑佚学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也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面对丈夫的虐待和不公平待遇时则不再选择沉默和忍气吞声,而是开始选择采用传播流言蜚语、争吵、逃跑、分居,甚至谋杀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争取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虽然这些行动带有被动、消极的成分,但是在夫权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这些都是妇女自我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50-1985年,辑佚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把佚学视为一种专门知识和献现象进行泛化叙介和个案研究。这一时期可分为革前17年(1950-1966)和革后9年(1977-1985)两个阶段。1986年后的十余年,一批中青年学已经成为辑佚学研究的主力,他们以强烈的理性思维来审视辑佚学及其研究,并努力构建辑佚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使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家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组特殊群体:有家族文化的支撑者和践行者,严格按照封建文化标准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有家族文化的破坏者和出走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瓦解家族的力量,促成家族逐渐走向衰亡;还有忍受封建礼教折磨欺凌,在男权至上的伦理制度宰割下走向毁灭的牺牲者形象。她们的悲剧展示了传统文化禁锢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批判旧家族文化的罪恶,预示着封建家族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孤女形象历来备受西方作家关注,以孤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西方女性作家创作中更为普遍。19世纪是西方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探究这一时期孤女形象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西方女性作家通过孤女的塑造,形象地表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传输了不可避免的历史重负。孤女形象可以说是曲折、艰难的19世纪西方女性文学的缩影,我们从中也可窥视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上半叶澳门-马尼拉贸易是澳门葡萄牙人经营下的最主要贸易之一。它是澳门的主要贸易生命线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与日本的贸易。这一贸易,对于澳门至关重要,同样地对马尼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解释中国20世纪教育名家现象。其中着重分析那个时代教育名家脱颖而出的机遇以及20世纪下半期鲜有“教育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人民民主的群众根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民族团结的稳定政局等确保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盘行动、按劳分配为主和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奠定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二为""双百"等文艺方针、文化事业产业管理的价值引导厚植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导向、社会事业的普惠定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全新格局打造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