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趋势,是高等教育天然具有的精神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立场,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和而不同"的精神立场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精神立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趋势,是高等教育天然具有的精神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立场,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和而不同"的精神立场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但在其进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之关系,认为国际化就是“西方化”或“某国化”。但教育的本质、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西方化”或“某国化”,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在实践上是办不到的,“和而不同”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全球大学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要具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教育制度,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及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办出本国特色,"和而不同".要通过国际化这个桥梁连接国际和本土,使自己特定的文化更具现实性,真正做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两大对立取向。这两种取向都是"中心主义",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因此本文提出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是和而不同,并进而论述了高等教育"和而不同"的内涵及我国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发表大会《公报》,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强调政府对高等教育所负有的责任。《公报》围绕三个副主题——公平、机会和质量;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学习、研究和创新——阐明了联合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愿景与承诺。《公报》主题突出、内容前瞻、立场明确,充分彰显出时代特征,倡导了国际新兴理念,对弱势群体和非洲高等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人才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师资队伍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亦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现状及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和而不同:全球化下高等教育之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务念  王锋 《教育学报》2007,3(2):87-91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两种对立的取向。这两种取向都是“中心主义”,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生物"、"相成相济"、"无过无不及"是其丰富内容之一。大学制度,宏观上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微观上指一所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现阶段,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应以和而不同哲学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选择与超越、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移植与整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比较分析立场,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际化发轫期,典型特质为马来人优先政策下的被动国际化。建国初期以“固打制”为代表的马来人优先政策迫使大批非马来族学生出走留学,国际化被动发轫。第二阶段为国际化壮大期,典型特质为马来化特权政策松动中的主动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私有化的大发展推动国际化逐渐冲破马来化的裹挟,国际化日益发展壮大。第三阶段为国际化深拓期,典型特质为马来化政策式微下的双向国际化,即在国际高等教育枢纽战略下,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国内市场双向并进趋势。在国际化与马来化的博弈中,马来西亚不断推进政府、大学与市场间关系的调整、适应与平衡,实现由国家控制到国家监督的转变,并逐渐形成具有马来西亚特质的政府、大学与市场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两课"教学中教学理念、传统教育及学生思想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高专院校"两课"的教学改革进行新探,以期使"两课"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中的惯习(habits)和场域(fields)概念分析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教育公平以及教育再生产功能。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两大"误识"的分析,提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机会的均等,而要关注教育能够复制社会等级秩序的这一功能,从文化资本以及社会分层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育成就动机,从而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充分实现个人潜能的高等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等数学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独立学院的角度出发,提出高等数学实验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生为本,以生为发展中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提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力度,从而推动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要明确如何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并给出适切的教育对策。通过对"文化"概念内涵进行分类,可明确传统文化教育隐含的三种基本立场:推崇继承、批判反思和融合发展。借助这三种立场对不同国家的具体传统文化教育举措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在推崇继承立场下,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文化境况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扩大优势地位还是保障文化安全,课程体系是重视融合还是强调特色。在批判反思立场下,各国对历史问题的定性决定了其基本态度是"瑕不掩瑜"还是"亡羊补牢",也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与占比。在融合发展立场下,各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程度决定了其落脚点是观照现实还是面向未来,课程设置是强调多学科融合还是单独设立。  相似文献   

15.
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发展的自控程度与它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并非体现在处处以教育学为形式的话语中心,而是在教育学理论的框架内,以丰富而复杂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内核性问题,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觉的专业问责。教育实践是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核心基点。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差异化或者分化。分化或者多元化已经成为建构当代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从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的角色和功能的角度,可以从专业分化、学术职业、政治竞争、利益群体、政府与市场几个维度,分析这些因素与高等教育系统分化与趋同的关系。已有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强调了角色合法性、利益群体、机制和权力过程的重要性;强调了引起差异化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学术职业规范和价值以及市场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呼唤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而要做好这样的教育,亟需从人工智能的立场对智慧教育的理据、内涵与特征进行再阐释。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让智慧教育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作为高效的技术应用为教育“赋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聪明的思维方式可以对教育进行“智化”。从人工智能的立场来看,智慧教育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以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和思想智化为契机,重塑教育的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及凸显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类智慧。基于此,人工智能立场中的智慧教育将呈现线性与非线性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往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以静观的理论分析为思路,如逻辑分析、理论分层和哲学演绎。伴随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二者关系的新认识也得以形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关系问题是二者关系的核心;二者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仅是哲学、逻辑学问题,更是教育学问题。从方法论层面来看,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创生的转换意味着前提预设、分析单位、思维方式和学科立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若干改革中,高等教育机会多样化是其中的重要改革。澳大利亚通过设置“第13学年”、增强高中与高中后教育的互动、推行宽基础学习、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形态进行开放高等教育等策略,进行了教育机会多样化的改革。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设立“教育缓冲区”,增强高等教育过程的灵活性,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推进高等教育机会多样化改革理应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