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1988年一个冬天,一个36岁的江苏青年带着他的同学兴冲冲地回家……然而天黑了,同学们走到他家院子,碎了的窗纸发出呼呼的声音。当惊喜而疲惫的妈妈难堪地告诉他今晚无米下锅时,同学们谁都没有说话。一刻钟后.他和同学们原路返回,一路无语。就在同一年冬天,一个43岁的浙江青年已经在小工厂做了十年销售,  相似文献   

2.
他本是一名小学教员,可为报效祖国,他应征入伍了,握了19年枪杆子。到地方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爱上了写稿,握起了笔杆子,这一“握”,整整10年过去了。有人风趣地说:“你这是标准的二杆子!”  相似文献   

3.
<正>1935年,年仅18岁的祁文山踏上了革命道路。1941,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红军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他到敌占区单独执行潜伏任务,开始了他的红色特工生涯。解放后,因形势需要,他仍在河南省新乡、郑州等地"潜伏"。直到1968年,才结束了27年的潜伏生涯。祁文山功勋卓著,他的一条情报救了500名战士,他变身"敌特"挫败越狱暴动……他在隐蔽战线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4.
自从几个月前,吴山专剪去留了20年的长发和编成小辫儿的胡子,他显得时尚多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习惯戴着墨镜的他一直像一个靠算命为生的江湖术士,而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现在,他的形象和身份终于有些对应了——在移居冰岛和德国20年后。他在稿纸上顾自画下一串蜗牛壳一样的螺旋符号后,又冲着反方向添了几笔。“这就是从我们曾经设计出的‘完美括号’发展出来的。”吴山专得意地说。  相似文献   

5.
田流同志走了。今年3月17日黄昏,在亲人的关爱陪护下,他没有惊动别人,静静地走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田流结束了八年打游击的生活,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他以新闻、通讯、杂文、特写、报告文学、评论和论文等各种形式,撰写了大量文章,大多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少数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田流去世后,我找到他过去发表的不少文章认真地读了一遍,回忆了在他领导下工作、同他出去采访的情景,在我的心里显现出一个最突出最鲜明的印象──田流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站得住的记者。 眼睛向下,…  相似文献   

6.
有位名记者说过,好新闻是脚板底下跑出来的。兰州军区某团战士解开平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好稿而不怕吃苦的报道员。在连队就喜欢新闻的解开平,1996年5月在《人民军队》报上发表了一个豆腐块后,有幸被团新闻干事看准把他调到政治处当报道员。到报道组后,小解为不负领导的厚望,一心想早出成绩。便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写,几乎一天写一篇,结果三个月过去了,寄出去的稿子,竟然在报纸上一个字也没见到。他失望了,认为自己不是搞新闻的料。新闻干事看出小解的心思后,便指着他那些没刊用的稿件底稿语重心长地说:“不是你文字基…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是一个有争议的人。30年代至今,不少人对郁达夫的印象不外是颓废、感伤、耽于醇酒妇人等等。对于郁达夫晚期流亡海外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在新加坡办刊办报的不凡经历,却很少有人知晓。事实上,郁达夫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抗日志士。他在海外利用报纸这一特殊的斗争工具,在宣传战线上殚精竭虑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海外办报并写下的大量政论已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无私无畏的宣传工作者。在郁达夫被日寇残忍杀害50年后的今天,回顾他在海外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研究他独特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郁达夫也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9.
王秋菊  明红 《兰台世界》2005,(7):132-133
不计生平荣辱费孝通1910年11月生于江苏吴江。读中学时,他立志当文人,后想当医生,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了一年后,他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得治社会。于是他改学社会学,1930年转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冰心的丈夫)。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费孝通和许多进步青年一样,积极地参加爱国运动。在一次游行示威中,费孝通受寒得了严重肺炎,住院一个多月才治好。1933年,费孝通在燕京大学毕业,获社会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又考进了清华研究院,师从史禄国教授。在体质…  相似文献   

10.
上周末,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回来看我。对比一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同时大学毕业,同时分在一个单位,我安于现状,而他却在工作一年后就辞职独闯天下了。7年后,经过一番打拼,他现在是一个拥有千万资产的公司老总,而我还干着原来的工作,拿着一份死工资。羡慕之余,我问起了他这些年打拼的经历。他给我讲起了当初极具传奇和冒险的创业史。  相似文献   

11.
一个在部队时因写过失实报道受到通报批评的崔平,退伍到开封日报当记者后,7年写了近700篇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竟无一篇有事实差错。这其中的缘由何在?去年10月中旬的一天大早,我就叩响了崔平办公室的门。崔平眼圈里布着红丝,不难看出他昨晚又加了班。我说明来意后,他毫不掩饰地  相似文献   

12.
阿飞红 《新闻世界》2005,(10):30-32
一个农民在自家的槟榔园里干活时。意外地发现一条受了伤的小蟒蛇,奄奄一息地躺在石头上,他顿生恻隐之心,救起了小蟒蛇。没想到,小蟒蛇长大后也懂得知恩图报,不仅为他看门护院,还给他牵线搭桥做“红娘”。帮他娶回了一个漂亮的妻子。  相似文献   

13.
初识徐立舜,是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洞庭湖大堤上。他高高的个子,手拿采访本,满头大汗,穿梭在大堤上。白天参加抢险战斗,晚上则挑灯夜战,并常常通宵达旦。他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徐立舜,1995年12月从山东淄博一个僻远的山村入伍后,爱上了写作。历经上百次的失败后,他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人民武警报》上。后来,政治处一位新闻干事见他是块搞新闻的“料”,就把他挖去当报道员。不足一年,他开始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上崭露头角。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理论水平,他在虚心向领…  相似文献   

14.
王磊 《新闻世界》2008,(5):24-25
高宁毕业之后先后换了几个工作,可最久的一次也仅仅做了一个月而已。每一份工作.不是薪水低的可怜。就是工作强度大的惊人,让他看不到希望,所以在毕业后的半年里不停地跳槽:  相似文献   

15.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有这样一位同行。个儿一米七八,年龄40出头,微笑中有一种刚毅的神彩。他反应敏捷,处事沉着冷静,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他,就是上海青年报总编辑、市记协副主席丁法章。是大地滋润了他的生命关于他,人们不止一次地向我说起过,我也不止一次地与他闲聊过。“献身党的新闻事业,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说这话时是那样的虔诚。1966年,他由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推迟一年分配。当时在他面前有两个去处。一是留上海,生活上可以舒坦些,但不能从事新闻工作;另一个是去外地,道路有些艰难,落脚点是一家山区小报。他毅然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刚生产的爱人。丁法章到了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60%的江西省,先在赣中报,后到江西日报。在6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一个侏儒青年的奋斗之路》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位残疾人作者王庭德的自传体纪实小说,记录其从出生到2004年23年间真实艰难的人生历程。 那是一个刚刚上班的早晨,有人敲门,请进后,看见一个“小孩”步履蹒跚地走来,他可能意识到了我的诧异,自报姓名王庭德,让座时,我发现他竟艰难地费了足足三分钟才坐到椅子上,接水杯也是十分地吃力。  相似文献   

18.
时间胶囊     
1950年一个叫Edward Paker的电工丢失了一个钱包在中世纪书柜的后面,65年后钱包失而复得。彼时他已经89岁并患有老年痴呆,生活在养老院里,陪伴在他身边的还有他的妻子。现在同时他拥有了65年前的各种家庭照、发票、工作证、医疗卡以及他父亲唯一的一张照片等。丢钱包的那天,他气炸了,钱  相似文献   

19.
魏春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文静、勤奋、聪颖。经常看报的朋友不难在军报和《新疆时报》上看到魏春的名字,他时常有稿件发表。6年前,魏春从四川涪陵市一个偏僻山村应征入伍。他希望能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把自己炼成一块最好最好的钢。他所在的部队是个陆航团,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当了一名气象观测员。由于他勤学好问,半年后就成了连里的业务尖子。当尖子像尖子,他样样工作干在前面,很快又当了班长,并被评为优秀士兵。转眼三年就过去了。因为当班长太忙了,竟把考学这档子事给撂到了一边。第四年,正当他信心十足地准备参加军校考试时,…  相似文献   

20.
身居深山仓库的武警8690部队军械保管员厉成道,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服役10年来,一手坚持擦枪,一手勤于写诗,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优异成绩,在寂寞的怀抱里激扬了青春风采。军营是他爱的归宿,写诗是他情的绿洲。队列、散打、射击样样拔尖,学习、劳动不甘人后。他简直像是军营中一个跳动的音符,不断把人生的意义升华。并且,他把感情糅碎了、湿润了,慢慢地走进官兵的心灵,细腻地感受他们每一个漂亮动作、每一声高亢的歌唱。每当熄灯号响后,他便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把白天的自豪和疲惫统统写进诗行:老兵是军营中永恒的雕像/举手投足深刻而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