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对象由传统的艺术领域转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为核心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美学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面对这一趋势,我们既要倡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美学回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又要谨防审美泛化以及"美学上的反感"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ひく"作为一个多义动词使用频率很高。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全面掌握多项语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ひく"的多项语义,构建语义网络结构,可以使我们对"ひく"的理解更加简单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科学"的认知发展历程,结果表明:中国古代亦有科学一词,然而这个词与现代汉语的科学一词并无关联,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一词,是假道日本进口而来的新词。尽管如此,现代汉语"科学"的义项与西方"science"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科学"所涵盖的范围比"science"要宽泛的多。这些义项的产生源自于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先在预设和美好期待,也是国人借助西方自然科学实现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采取的语言策略。"科学"的认知发展折射出20世纪中国人对现代性认识曲折而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鲍姆加通那里,美学主要以感性认知理论的形式存在。而在黑格尔后,美学更多是为艺术问题的探讨与审美判断力的培养而服务。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美学对其也作出了回应。以丹托、杜尚等为首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强调现当代艺术的概念化,这是对美学感性认知理论定位的一种反叛。而以沃尔夫冈·威尔什、格诺特·波默等为代表的美学家则主张回到鲍姆加通的感性学传统,以一种艺术品美学之外的美学姿态来应对现实审美  相似文献   

5.
"审丑"可能源于经验变动造成的交错感。康德美学为后天经验敞开了大门,使"审丑"成为后天经验的斗争场。19世纪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颓废诗学对传统意义的审美进行了"倒转",这恰恰佐证了康德所谓必须预设的"共通感"是可以随经验的变动而变动的。对审美经验史的研究,应采取建构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审美理念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他以追求"自然"、"道境"为旨归,达到主体精神的自由,从而实现"艺术人生"。这一理念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艺术与哲学语境中无疑是具有启蒙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阅读困难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研究的理论分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阅读困难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研究的理论分歧 ,主要表现在基本认知加工和高级认知加工之争与语音加工障碍与视觉空间认知加工障碍之争两个方面。语音意识、视觉空间认知、工作记忆和元认知与阅读障碍的关系的研究 ,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对阅读障碍问题研究的热点。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阅读困难认知加工过程研究的理论 ,也启发了国内多角度、深层次地对阅读障碍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学是一门渗透力很强的学科,当前,伴随着人们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美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多样化.新闻美学、体育美学就是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体育新闻近些年来逐渐崛起,是否应该构建自身的美学品格?体育新闻、体育报道又呈现出怎样的审美形态?结合美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知识,对体育新闻报道美学形态的分野进行了探讨,并从体育事实的美质、传者的审美感知、符号的美学风格以及受众的审美认同四个方面阐述了构成体育新闻美学形态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在形成的知识领域,它从文学和美学的立场去表现、阐释现实中的生态现象,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生态视野、建立一种新的诗学思考方式,从而去进一步发现生命的秘密和生存的意义,也进一步去发现生态文学的情感空间与审美意向。生态文学作为知识领域,处于生态现象的理性认知和生态伦理行为即生态理性与意志实践之间,它主要是生态现象的情感表现,突出着文学形式的审美特征,也突出着生态生存的审美品质。生态文学现象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倾向,构成了生态文学现象中历史的神秘性。生态繁衍衰亡给人类造成的不安与思考,在生态文学现象中构成了人类命运与终极存在之间的秘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之处,使得它们在使用中极易混淆。从与方位词相搭配的名词的异同,以及三个方位词在语义认知图式上的差异入手,将研究限定在方位词表达处所的语义范畴内,并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方位词的句法组配、方位词的认知图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央、中间、之间"这三个方位词的各自特点,并辨析三者间的细微差别,以期使人们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些方位词,并解决一些使用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武术美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武术美学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前期研究多重于"形而上"的美学思想方面,对介于"道"与"器"之间的武术审美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当下,随着美学研究的时代"转向",武术也应加强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卡特福德作为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翻译转换类型中提出了"范畴转换",并进行了分类。借助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理论,以《中国百姓生活里的文化元素》一书为例,对卡氏范畴转换理论进行认知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卡氏理论的"抉择、补充、延伸"三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内容、形式及产生的根源等诸方面来探讨男女竞技体操的不同审美风格;力图为欣赏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人们识别体育美的能力服务;并致力于用美学理论指导竞技体操选材、训练、比赛、裁判等方面实践,促使竞技体操遵循美的规律发展。体操发展为现代竞技运动,其功能已不仅限于健身,而且可供多致人观赏。竞技体操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欣赏对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体育美学理论已经对竞技体操的审美价值作过论述,但是,实践中仍然出现诸如片面追求惊险、女子体操男性化等不符合人们正常的审美要求的现象,这迫使我们把竞技体操的审美问题重新纳入理性视野之中,不断探讨,以充实体育美学理论中的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权威认知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研究对儿童教育和儿童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的阶段,探讨了影响儿童权威认知的影响因素以及儿童应对不同权威时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伊始,中国美学转型在三个方面呈现端倪。超越美学以其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源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转型建基。审美文化研究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转型开道。美学的“中国化”则以其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转型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美学的转型实质是回到本源性的生活世界,在新世纪开出一条美学新路。  相似文献   

16.
龙吟 《保定学院学报》2010,23(2):113-115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谎言是一种语用现象,多发生在言语交际中,因此必须有交际者及其认知语境因素的参与。交际者的主体性、认知语境的因人而异性和动态性使得谎言具有主体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审美差异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搞好中外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活动具有审美价值,研究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本文仅从师生关系和学生同侪关系——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审美价值,师生对人际关系的审美经验、人际关系与教学艺术的关系和美育功能,并以此论述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审美意象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西美学研究者历来都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二者在审美核心、审美追求和审美表现上存在着差异,这是由双方文化、哲学上的差异所决定的。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对话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