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聚焦研究留守家庭手机养育这种新型养育方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从父母卷入、亲子依恋两个亲子关系理论出发,发现父母借助手机进行的养育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重情感、轻物质的高情感性卷入转换为重物质、轻情感的高物质性卷入方式,体现了补偿心理作用下的行为调适;基于手机产生的新型养育方式依然无法有效解决“亲子关系淡漠”问题,而是导致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偏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子依恋由矛盾型逐渐向回避型转移,还可能产生破裂型依恋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以及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使用情绪调节问卷和依恋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农村和城市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重评因素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因素上留守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村留守儿童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而母亲信任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更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父母正念特质对亲子冲突的影响及亲职效能的中介作用,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亲职效能量表和亲子冲突量表对208名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在正念水平上的得分均值为62.95,属于中等水平;亲子间在学业、做家务、日常生活安排等方面发生冲突较多,且多子女家庭的亲子冲突显著多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正念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冲突,且亲职效能在父母正念和亲子冲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以及同伴依恋的特点,并探索三者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本文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527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其次是母亲依恋,最低为父亲依恋;高一年级学生对父母和同伴的依恋程度最高;女生对同伴依恋的程度较男生更高,而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没有性别差异;同伴依恋受到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的双重影响,与父母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学生也倾向于具有较好的同伴依恋关系;母亲和同伴依恋对学生的积极适应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对消极适应具有直接负向影响;父亲依恋对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的影响要通过同伴依恋来发生,母亲依恋对社会适应的总效应最大,既可直接预测社会适应,也能通过同伴依恋发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和亲子依恋量表对湖南省醴陵市2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导致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中感冷漠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性问题行为因子与父母亲亲子依恋、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母亲依恋比父亲依恋的预测力要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认知-情境理论、溢出效应和控制-价值理论,对854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探究父母冲突对学业情绪的影响,以及学生感知父母冲突的中介作用.结果 表明:父母冲突显著负向预测学生的学业高兴情绪,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业焦虑情绪.学生感知父母冲突在父母冲突与学业高兴之间起中介作用;学生感知父母冲突在父母冲突与学业焦虑之间...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中学生依恋与安全感对自尊的影响,并检验安全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安全感量表(SQ)对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尊、依恋和安全感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自尊和依恋也存在显著差异。依恋和安全感均能正向预测自尊。安全感在父母依恋与自尊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是,中学生的依恋可直接正向影响自尊,也可通过安全感影响自尊。  相似文献   

8.
戴金玲  张雯  艾丽丽  陈洋 《考试周刊》2011,(69):208-209
亲子游戏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亲子游戏的意义及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一种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与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而不良的亲子沟通是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进入中学后,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和倾向日益明显,而父母还没有能够从“儿童时期的父母角色”——比较单纯的保护和控制中转变过来。青少年也还没有学会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就容易产生亲子沟通困难或问题。亲子沟通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亲子沟通的有效性或质量。亲子沟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周细兰 《学周刊C版》2019,(6):188-189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少年依恋问卷"为测量工具对98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的依恋水平越好,其学业成绩就越好。(2)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学业成绩,而同伴依恋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应对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探讨影响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北京、重庆、石家庄三所中学中选取1100名初一至初三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应对方式的作用,以及亲子三角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青少年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多于消极应对方式;(2)父母冲突强度越大、频率越高、冲突解决越差,青少年就会更多地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更少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且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程度也更高;(3)亲子三角关系各维度中,亲职化程度越高,青少年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越多,而替罪羊和跨代同盟的程度越高,青少年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则越多;(4)亲职化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积极应对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替罪羊、跨代同盟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消极应对方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亲子互动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父母冲突作为考察亲子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已从某些角度揭示了父母冲突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儿童与父母冲突的研究。因此,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入手探讨亲子冲突对丰富和发展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全面了解并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溢出假说"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选自北京、重庆和石家庄三所初中学校的1038名初一至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家庭环境中的父母关系(父母冲突和父母婚姻满意度)、亲子关系(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父母关系是否会通过亲子关系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满意度、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母子依恋、父母婚姻满意度和父子依恋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父母冲突却不能;(3)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只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问卷法对8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平均得分不高;(2)父母依恋总分、人际适应总分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人际适应在父母依恋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亲子依恋是亲子关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亲子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父母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父母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形成儿童最初的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有关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自我分化指个体能在理智与情感、亲密与独立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为了探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影响及冲突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四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中选取1023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处于中上水平,在自我分化的四个方面,大学生情感断绝方面的分化程度最高,其次是自我立场,第三是人际融合,分化程度最低的方面是情绪反应;(2)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就会越消极,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也越低;(3)冲突评价的三个方面"冲突应对效能"、"冲突威胁认知"、"冲突自我归因"和父母冲突特征的"父母冲突解决"方面可依次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4)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在父母冲突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中介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只有冲突应对效能的中介效应显著;在女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三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考察湖南省4所高职院校412名学生的亲子依恋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积极自我图式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高职大学生的亲子依恋、积极自我图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亲子依恋、积极自我图式和学习倦怠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高职生的亲子依恋能够负向、显著地预测其学习倦怠水平;积极自我图式在亲子依恋、学习倦怠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在中介模型中,从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来看,母子依恋对学习倦怠的直接影响相对更大,父子依恋通过积极自我间接地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的比例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915名中学生父母因素、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感觉寻求、父母敌意冲突、父亲管理情况、母亲文化、父母体罚子女能够联合解释中学生攻击行为24.5%的变异量;中学生的感觉寻求在父母因素(父母敌意冲突、父亲管理情况、父母体罚子女)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因素既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也会通过影响他们感觉寻求的发展进而影响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1—3岁孙子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1-3岁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苓阶段看护者如果能给予儿童恰当的照料,不仅能使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也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文章通过访谈法探讨祖父母看护特点、形成的历史、生态结构,分析了祖父母看护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并提出提高祖父母看护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