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二战前纳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决策的战略得失,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在干涉西班牙内战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断定纳粹德国是赢家还是输家。从政治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德国的干涉可谓输赢互见,得失参半。在与意大利结盟和试验德军新的战略战术方面,希特勒基本上达到了目的,但在劝说西班牙参战这一关键问题上却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2.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英法对内战的"不干涉"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朗哥叛军.尤其是德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扩张德国的势力,希特勒急需向外发动战争以寻求生存空间,而西班牙内战正发生于德国扩军备战之时,这次内战使希特勒不仅可以拉拢意大利,还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好处.德国的干涉不仅影响了西班牙内战的结局,也对欧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研究了海明威写作《丧钟为谁而鸣》的动机。文章指出,小说是对西班牙内战的反思,探讨了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战争中的暴行和为正义事业献身等问题。文章认为,小说总结的教训和体现的精神,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36年7月,以佛朗哥为首的西班牙反动军人发动了推翻共和政府的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接着,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几乎同时作出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决策,这对佛朗哥取得内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战略得失,英国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内战期间,欧洲大国的纷纷介入,欧洲处于大战的边缘.在各种困难的重压下,英国选择了"不干涉"政策.英国政府选择"不干涉"政策,不仅有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以及同盟政治的考虑,也有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弄清英国政府对西班牙内战"不干涉"政策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英国的现状,而且有助我们认识欧洲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要1936年——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发生于二战前夕,其影响极大。欧洲大国对内战的不同态度.直接导致了内战的结局。英法不干涉政策是导致西班牙共和政权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对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内战期间,欧洲大国的纷纷介入,欧洲处于大战的边缘。在各种困难的重压下,英国选择了"不干涉"政策。英国政府选择"不干涉"政策,不仅有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以及同盟政治的考虑,也有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弄清英国政府对西班牙内战"不干涉"政策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英国的现状,而且有助我们认识欧洲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奥威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不仅标志着其创作生涯的转折,而且在其整个政治思想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题,既是作为战士的奥威尔向西班牙社会革命的致敬,也是作为作家的奥威尔向个人思想成长历程的致敬。书中将历史事件与个人自传相结合,展现了内战中各个政党、工会组织间的武装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但作品中存在对西班牙内战局势的诸多误读与误写,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思想与情感倾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后期创作。本文将结合西班牙内战史学的相关研究,从三个方面的对立分析作品对内战的误读与误写,即自由平等与政令统一的对立;坚持战争与赢得革命的对立;独立作战与人民阵线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面对内战,西方各国态度不一,德意以反共名义对内战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作为法国的后院邻居,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地缘政治方面,法国都应当积极支持西班牙共和国。但在国内外复杂的条件下,法国选择了"不干涉"政策。此政策是自身实力不足、追随英国、绥靖德意的结果。这种政策在本质上体现了法国外交政策的消极和被动。"不干涉"政策既没有缓和与德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阻遏战火的扩大,对法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3 5— 1 943年间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季米特洛夫与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有分歧、有合作 ,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斯里兰卡内战是影响南亚次大陆安全局势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地区主导国家的印度密切关注内战进程,并针对内战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因应策略。通观印度对斯里兰卡内战所采取的政策,地缘战略考量贯穿始终。作为次大陆的权势核心,如何在地区安全问题上贯彻印度的战略意志,实现"印度门罗主义"的要旨,体现地区主导国的影响力是贯穿印度对斯里兰卡内战政策的主线。同时,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和公众舆论齐声谴责斯里兰卡政府的"军事清洗",并呼吁印度政府采取"实际行动",这些都成为印度直接军事干预斯里兰卡内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揭示1945-1949年苏联对华政策转轨的历史拐点,探讨苏联从同国民政府结盟转向同中共领导的新中国结盟的根本动因。二战末期及战后初期,为了确保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斯大林同国民政府签署了同盟条约。其后,随着国际与中国国内局势迅速出现重大转变,斯大林开始将中共视为其实现对华政策目标的工具。尤其是在1946年5月,苏军自中国东北撤退后,斯大林开始在这一地区向中共提供有限的非公开的援助,对中国内战局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1949年初,由于中共革命胜利前景的日益明朗,以及毛泽东向苏联"一边倒"的强烈意愿,斯大林开始放手支持中共夺取全国政权。至此,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轨。基于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认为,苏联与中共结成同盟的根本动因是现实利益而非意识形态,中国内战及其结果导致了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3.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其和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内战,并由此搅动了整个世界。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指出,苏联情报机关在伊比利亚半岛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利用西班牙内战这一天赐良机,苏联积极在西班牙人和国际纵队战士中招募间谍,开辟立足点,组织骨干队伍,并借此在欧洲和美洲扩充谍报网。  相似文献   

14.
1974年葡萄牙政变后的非殖民化政策使其殖民地安哥拉出现了统治权力弱化并爆发内战,美国高层将安哥拉内战中的人运视为苏联在安哥拉的代表,极力扶植人运的对手解阵与安盟,防止苏联在这一地区内势力的扩张。本文依据近期解密的美国档案文献和相关史料,对美国介入安哥拉内战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考察,并将这一过程放在全球冷战格局的背景下以展示多种力量互动的"国际史"特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季米特洛夫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领导方式发生了转变,由共产国际七大以前的"严格控制"转变为共产国际七大之后的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具有了政策支持和政策依据;季米特洛夫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支部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季米特洛夫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正确方向的认同和支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提供了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西班牙裔和拉丁裔这两个术语经常被混用,两者的区别确实让人感到困惑。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大量重叠的部分,但是又不完全等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混为一谈。本文将通过对比两者的定义、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对这其进行区分,以期提高学术研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长期割据山西的地方实力派.在20世纪30年代,阎锡山为了维护以"山西是阎百川的山西"为核心价值的山西门罗主义,果断地在山西改行民主政治,推行了联共拒蒋抗日的进步政策.在山西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内战是北部资本主义制度和南部奴隶制度的一场决斗,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内战期间,美俄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考虑,互相支持与帮助。尤其是俄国给予了北方政府以友好支持。这种内战时期的友好关系为以后两国关系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关系出现最大裂痕为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冲突和融合两个维度,探讨了罗马凯旋式在共和末期内战时的发展演变特征,以及这种演变的原因。作者指出,罗马凯旋式在共和末期内战中,面临着仪式传统规则与现实政治需要的冲突。为使内战能够得到认可,内战胜利者在凯旋式传统框架内进行了创新,推动了凯旋式的发展演变,实现了内战与凯旋式的融合。其原因是内战胜利者要平衡凯旋式传统规则制约和现实政治需要,以建构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巩固自己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斯科特案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它是在南北双方关于联邦领地上的奴隶制问题争执不下之际,联邦国会和总统都无法对其进行彻底解决之时,由联邦最高法院试图借助斯科特案一劳永逸地解决该问题的一次尝试。在该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裁决黑人奴隶不是美国公民,并宣布为限制奴隶制扩张的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违宪无效,进而裁定国会无权干涉联邦领地上的奴隶制问题。但该判决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北冲突,加速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