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体系是高校内涵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可雇佣USEM模型强调对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的评价,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具有很高匹配度。利用USEM模型检视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弱、专业特有标识价值弱、技能实践导向价值弱和多元反思的价值引导弱等问题;因此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点,强化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收获”为着力点,强化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以“校外实践”为支撑点,强化专业自信力和专业特质拓展;以“互动多元”为生长点,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属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雇主进行调研,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雇佣性技能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雇佣性的全面性视角,对南昌市三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三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为此,从高校、用人单位、政府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环节对可雇佣性技能开发满意度,工作体验机会提供与指导满意度,实习、实践机会提供与指导满意度以及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三所高校可雇佣性开发经历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高校尚未将可雇佣性开发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为此,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可雇佣性的全面开发观,重视嵌入式可雇佣性开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可雇佣性是我国大学生人才开发战略的新视野,是社会学习与个人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各国政府和高校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运用概括性模型法,从劳动力市场、雇主、高校和学生四个角度,详细阐述国外研究者和机构对可雇佣性概念的界定及其技能的多维度模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相关理论提供参考,并提出研究和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环节对可雇佣性技能开发满意度,工作体验机会提供与指导满意度,实习、实践机会提供与指导满意度以及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三所高校可雇佣性开发经历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高校尚未将可雇佣性开发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为此,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可雇佣性的全面开发观,重视嵌入式可雇佣性开发。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我国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时期的延续、体现和发展。我国企业"用工荒"困境的突破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除了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教育与培训投入的提高等宏观政策举措外,亟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指导与可雇佣性开发。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指导与可雇佣性开发远远滞后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和职业要求,其困境的破解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部门、市场力量、教育系统、社会力量、家庭单元等多元主体的全方位介入。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可雇佣性培养的理论与我国应用型本科建设具有很多契合点,需要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具体化地实现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明确了课程体系创新路径,明确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根据企业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结构图,随后确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矩阵。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匹配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可雇佣性视角,整合初次就业能力和胜任能力、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通过考察社会认可的职业能力和毕业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0.
面对着教育体制改革、知识经济下雇佣心理契约变化、无边界职业生涯和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挑战,可雇佣性逐渐成为新的人才标准。基于可雇佣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实践的可能性。高校、用人单位、国家政府部门和个人针对个体可雇佣性的开发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按照可雇佣性导向的要求,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与开发本科课程为例,构建了一个以理论知识模块为基础,以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课程开发、培训项目实施和培训项目评估等五个应用技能模块为关键支柱的课程体系,并据此实施相应教学改革探索,结果发现:学生普遍对课程的满意度及有用性评价较高,而且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教学模块的学习任务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政府、高校、雇主和大学生本人在可雇佣性开发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高校,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可雇佣性的有效开发无疑更能凸显高校和大学生个体在可雇佣性开发中的关键地位。而建构主义理论思想体现了可雇佣性开发模式的所有优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基石、以协作为关键,并最终实现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志结构的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概述了离校生可雇佣性研究的意义、内涵和实质以后,主要讨论了基于提高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学习改革思路。以塑造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开拓的生活道路为目标,培养21世纪学习者的素质与能力。一切学习改革皆以修身为本。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可雇佣性不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论文阐释了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技能理论,依托上海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情况作了调查研究,从而从高校和学生层面对开发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提出建议,以实现大学生就业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雇佣性教育模式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输入-输出模式、Harvey和Locke模式、体验学习模式、高等教育作用模式、全面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基于离校学生的角度,因此也可称为学生的可雇佣性开发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千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一些具体情况进行延伸和拓展.本文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在进行可雇佣性教育时应该结合宏观环境状况,考虑组织的认可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在进行可雇佣性教育项目设计时需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专业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对可雇佣性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奠定最基本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技能理论,主要从高校层面对有效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提升大学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的可雇佣性是师范生成功就业与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品质。从多个角度对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进行剖析,从而构建出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新模式。并对该模式运用于实践后的教学体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企业将胜任力模型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可雇佣性概念是对胜任力模型的继承和发展,企业通过胜任力培训提升员工最初就业、维持就业或再次就业的能力,掌握就业技巧以适应宏观环境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提升员工的可雇佣性。员工可以通过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提升、可雇佣渠道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来提高可雇佣性。  相似文献   

19.
本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学科、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进行了可雇佣性视野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可雇佣性能力(Employability,亦称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能够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是指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历史条件,旨在提高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程序和运行过程.分析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存在的四个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