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乡土课程是乡村学校阻遏“离土性”冲击的必要路径。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要坚持既回归乡土又面向未来的立场。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有利于践行在地化发展理念,赓续优秀乡土文化根脉,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认同感。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路径应为:明确乡土课程建设育人和结合乡土性与时代性的目标,通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和协调课程内容组织以完善乡土课程内容体系,转变课程实践观念和优化课程实践过程以实现乡土课程实践变革,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乡土课程建设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3.
4.
5.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与发展的主力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教师队伍流动现象显著、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的困境。这些困境的出现受乡村教师的“去乡土化”、乡村教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工作投入与工资收入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需要优化乡村教师收入结构,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使教师安心从教;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保证教师队伍后备来源;完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振兴面临振兴什么、振兴何往与振兴何为三重追问,存在遮蔽乡村与教育之间联系的风险。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时间维度上,现代化进程中对“乡土传统”的找回;空间维度上,城市化运动中“城乡”正义的彰显;主体维度上,乡村教育主体自觉性的激发。振兴乡村教育需要重建教育的乡土性,通过教育目的的乡土认同、知识的伦理重建、行为的实践自信和师资建设的流动逻辑,从价值引领、制度建构、行为改善和体制保障上寻求乡村教育的振兴之道。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2020,(2):38-44
经历"撤点并校"和"后撤点并校",城满、乡弱、村空的现象涌现,乡村教师数量短缺和能力不足凸显出来。城镇化加速之前的乡村教师居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家""校"都以农村为基础;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师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农村,"家""校"发生了变化。解决乡村教师难题要基于城镇化、市场经济、社会变迁等时代特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利好政策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以城乡一体化优势改变乡村教师结构,鼓励"精英"参与。同时加强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交出满意答卷。  相似文献   

8.
乡土情怀在当前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能力,更好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主要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两者的内涵,阐明了乡村教师生成乡土情怀的重要性,还从乡村教师个人方面和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提出了培养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策略,为更好推进乡村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成为新的时代命题。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人才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系统论视域出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系统架构、整体推进:政府部门须从顶层设计上优化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师范院校须从办学定位上勇挑师范生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两个担子,乡村社区须从乡村振兴出发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径,乡村教师需着眼于专业发展目标树立个人专业发展自觉性和乡土文化建设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经过各级政府多年的努力,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数量上已基本实现"供求均衡"。今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将不再是扩大队伍规模,而是如何尽快解决"校类结构失衡"的突出问题。"校类结构失衡"是指按照国家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三类不同乡村学校的师生比均处于非常状态。"校类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来自教育需求方即学生侧面的巨大变化。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应当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9个不同年级在三类学校间的合理分配来实现再均衡。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乎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有效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文章首先阐述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最后提出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路径,包括条件支持:保持工作条件平衡,激发乡村教师留岗积极性;专业支持:深化培训改革,鼓励教师学习;心理支持:三个维度齐发力,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村教师职业前景的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大,教师社会资本存量低弱、社会交往处于弱势地位、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当前,城乡差异客观存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缓解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是制度化地将教师留在乡村学校,而是进一步规范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保障每位教师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有信心。  相似文献   

16.
17.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19.
乡土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热爱、扎根乡村教育的精神动力,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坚实之基。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自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不多等原因,导致其乡土认同感缺失、乡土归属感孱弱、乡土使命感不强。基于此,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自我内生式成长。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建设者与受益者,也是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目前,在城镇化的不断进程中,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乡土文化的退隐向势与乡村教育边缘化使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逐渐淡化与稀释,农村中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日渐式微。重塑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需要优化乡土情怀培育环境,唤醒乡土教育功能,提高在外人员的返乡意识,激发农村教师的教育热情,以及发挥本土化人才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