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闽台医神崇拜,是宗法制度对宗教文化渗透的一种表现,将对祖先和对神的崇拜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亲情和乡情的色彩。本文从四个方面:(1)医神东渡奠定闽台根文化;(2)医药氛围形成民族文化向心力;(3)施医赠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4)医神崇拜的认同与寻根;讨论医神崇拜在闽台关系史的地位、作用及其影响。并说明闽台医史人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学海堂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课内容和方式以及专科肄业生制度四个方面体现了其不以科举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而仅把科举作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手段。学海堂与科举的关系对于如何处理教育与高考关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对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联.20世纪最初10年中国的启蒙宣传是辛亥革命的先导,在开启民智、普及西学方面,改革后的科举考试起过重大的作用.由于科举具有非常强大的以考促学的功用,通过考试内容的变化引导,士人的学习中心迅速从传统的中学转移到中西并重,特别是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知识的引进和推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和影响.废止科举动摇和颠覆了传统社会的制度支柱,导致知识分子从社会政治中心退居边缘,对政府的向心力大大降低,部分人走向行伍,直接间接地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起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5.
黄书光 《教育研究》2012,(2):153+156
十余年来,科举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科举学"已成为新崛起的一门专学,备受瞩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科举研究,已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大量论文,其学术观点新见迭出、自成一派,被学界誉为"刘科举"。近日,有幸读到其新著《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6.
由李白一生求仕的行为及其诗文考察,李白在主观态度上并非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李白不参加科举的原因在于客现方面,最关键的原因是其"潜还者"的身份、没有谱牒文书以及无法出具合格的家状.  相似文献   

7.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8.
闽台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既是一种相互关系又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针对复杂多变的民俗美术事象,我们提出了艺术文化域、艺术文化层和艺术文化史的三维文化空间,并以此厘清闽台民间美术研究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下令改书院为学堂.这一改制,标志着制度层面的传统书院的消失,在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的书院传统也随之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今年是书院改制110周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11月4日-6日隆重举办了“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刊特辟栏目,选取部分代表性论文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科举自唐代之后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沿用至清,千百年来,几乎成为士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对士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及科举文化有着复杂关系,其作者均为落榜文人,他们批判科举制度,但却无法跳出时代的局限和世俗的追求,无奈之中又不得已而依附此制度,对科举制度仍然抱有幻想.  相似文献   

11.
宋代科举改革是随着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加深而展开的,它集中围绕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大方向进行。在内容上确立策论的主导地位,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使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融合。宋代科举改革对儒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官僚队伍的儒学化和儒学的义理化,并使理学深入到社会的底层,实现了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一统,使儒学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2.
13.
14.
明郑政权存在了20余年时间,在这一短暂的历史时期,郑成功、郑经父子及其后裔,在移植并推行大陆封建生产方式的同时,还兴学校、开科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改善了台湾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科学信仰与"科举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只有科学信念而缺乏科学信仰,主要是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考察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科举考试使民众形成对人的信仰而失去对物的信仰。科举制度的长期历史积淀使其本身形成“科举信仰”。“科举信仰”对今天科学与教育有着复杂和广泛的影响。培养当代民众的科学信仰。必须正视“科举信仰”的存在。对其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16.
闽台大学英语教育的差异性体现在对学术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目前,大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仍然沿袭着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台湾高校近年来则倡导以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随着闽台联合培养项目的推广,两地的英语教育资源相互补充,教学模式相互借鉴,把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巩固英语基础的同时,增强了学术英语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大陆大学英语教改探试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科举是明清时期文人惟一的进身之阶,它在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文人的一切社会心理、社会活动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文人集会、文人游戏无不与科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大量的明清小说描述中可以发现,文人集会的成因、内容与文人在游戏中猜的谜语,无不受到科举及其主试文体———八股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多以"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展开,通过闽台地区的高校以"分段对接"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闽台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依据复杂系统论的观点,闽台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可以从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过程的管理和培养效果的评价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闽台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并对世代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主要讨论大陆内地的家族文化自福建传播到台湾后,台湾家族文化与福建家族文化所发生的互动与变异情况,试图阐释同一文化区的不同地域之间同一文化类型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