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王阳明良知教的建立与其《大学》诠释密不可分,从“格物”之困到“诚意”为本再到归宗“致知”,阳明的思想宗旨得以逐步澄明,并以良知灌注“致知”,以《大学》心、意、知、物作为基本的问题、理路和结构,不断推动良知教的体系化。立足经典本身来看,良知教视域中“致知”,为格物、诚意、正心提供着逻辑依据,为修身工夫构建内在条理,更拓展了《大学》全体大用之境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学》学。《大学》作为“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深刻影响了理学范式的演进逻辑,走出朱子“格物教”的“良知教”为此提供了又一个典范例证。  相似文献   

5.
阳明学在宋明理学谱系中固然属于心学阵营,但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良知学。良知学的基本理论结构,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论,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论,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论,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阳明学的根本精神,一是道德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人文精神,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它对于导正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良知泯灭等不良风气,提倡从民本到民主的政治改革,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实干兴邦”等思想文化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始自先秦.从宋代到明代,情景理论成为许多批评家关注的中心.但是在论述情与景的关系时,大部分都是从诗歌的外部形式结构方面来谈的.王夫之的情景理论以他对"神"、"理"的理解为基础,情与景的浑然无迹,就是"神理凑合,自然恰得".对于"神"、"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必须追溯到他的哲学思想.王夫之的诗学观是其哲学思想在诗学领域里的延伸.他的诗学思想之所以深刻、富有独创性,也正在于此.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完成了对情景理论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8.
池田草庵(1813-1878)是日本阳明学派的晚期代表人物,幼年学佛,经由古文辞学契入儒学,以阳明学为宗,以刘宗周“慎独”为工夫,融会朱子学之经学,最终归本张栻的“敬”学,实现本体与工夫的圆融,体现出幕末阳明学者兼容并蓄、重视实用的学术综合性。草庵接续并发展了大塩中斋“读书便是致良知”的论断,提倡以四书、六经作为入学的门径,以修身作为治学的要津,既补救了朱子后学陷于支离的弊病,也发展了阳明学的良知论。最后,草庵提出“以身体之”的经学方法,强调以阳明学指导经学,纠正幕末经学陷于繁琐的考证风气,为幕末日本革新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回应了幕末日本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勒伯朗士是17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有关神的存在与性质的对话》研究了中西方哲学的矛盾与冲突,并对中国哲学与斯宾诺莎主义进行了批判.从介绍马勒伯朗士的生平与哲学思想入手,解析他在《有关神的存在与性质的对话》一书中体现出的对“中国哲学家”的认识、关于神的存在与性质的论证及其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考察了古典诗词中的形神关系。探讨了“形神兼备”这一诗美原则的历史概貌及这一原则与老庄哲学的渊源,继而通过对一些古典诗词名篇的具体分析,分别作出“传神写照”、“妙得神理”、“虚处藏神”、“虚字传神”的论证,使古典诗词中形与神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钱穆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初喜阳明学,后尊朱子学,总是力图绾结经学、史学与理学,最后走近朱子学是自然的。但是,钱穆对阳明学却有着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早年说阳明“高明”,晚年却说阳明“粗疏”。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钱穆对阳明学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固定的立场,且总是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去介入,这与其在研究中总是渗入较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陈鸿寿的篆刻极具个性特征,他在章法、篆法、刀法上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很多极难处理的字和颇难布置的章法,他都能迎刃而解,闪耀出智慧的光芒。江郎山馆(图一),在章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上疏下密。四字等  相似文献   

14.
曹贞吉词因与曹尔堪词并称为“南北曹”而名噪清初词坛,并成为惟一入选《四库全书》的词人,曹氏词作在清初词坛的地位和影响,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曹氏词作“取径较正”,“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还在于他以词作实践诠释了清初词学观念的变化。曹贞吉主张师法前代词人神理,反对形式上的模仿,论词以神理为主,不刻意轩轾婉约、豪放词风,将诗歌的联章、比兴和以文为词等手法引入词体,体现了曹贞吉词作推尊词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晋是充满哲理与玄思的时代,在当时的文学创作领域中,玄言诗流行诗坛近百年,这种诗歌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大多从抽象的玄思入手来阐释玄虚的哲理,缺乏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在艺术上也不注重对感性形象进行直观描绘,景情理游离,语意晦涩,破坏了诗歌以艺术形象为表现手段的本质特征,不符合人们对诗歌美感的要求,因此缺乏感染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专书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通过研究专书词汇,可以丰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牟融《理惑论》是一篇阐述佛教思想的重要文章,对研究我国的佛教传统和佛教思想有很大意义。通过对《理惑论》新词新义的整理,以期为后人研究佛教思想提供一定的词汇基础。通过对一些词语最早产生时间的论证,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二程在其"性即理"的命题中,将"理"与"性"直接贯通,开创了儒家心性之学的新方向,并由此决定着修养之学的基本路向以及特色。儒家心性之学与修养论的关系,在宋明之际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多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8.
从关于写作基本功 ,关于表现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 ,关于意在笔先 ,关于不讲技巧的伟大技巧 ,关于“熟”与“巧” ,关于写作过程 ,关于天才与经验 ,关于塑造人物 ,关于精巧结构、推敲措辞等方面阐述了王统照的创作论 ,并说明其创作论具有学者的严谨、作家的灵性、作家的主体性、爱与美的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邓媛 《现代英语》2021,(7):48-50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论则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根据模因论文本运用图式,包括概念词和典故在内的源语模因库准备是理译本模因传播的首要环节,而译本一经完成并发行,姓名模因和"仁"模因便经历了第二阶段——目的语中的模因传播.在该理论指导下分析《论语》的理译本,为今后模因文化的研究和拓展提供了宝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