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编者按]为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改进,构建教学与评价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和学术共同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2014年11月7日至9日举办了第1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参与此次论坛的有十余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瑞士、香港、台湾等  相似文献   

4.
课程整合是当今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国对此亦有许多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围绕"多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这一主题,在追溯与反思课程整合价值意涵和核心理念基础上,探析了当前国际课程整合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就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课程整合的实践取径。  相似文献   

5.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20年1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着重讨论后疫情时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新方向、新路径.本文通过梳理论坛中专家的主要观点,提炼了疫情转变中的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通过探寻疫情后的教育新常态,聚焦新路径和新经验,勾画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  相似文献   

6.
2014年11月7日至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隆重举行。会议主题为"指向改进的教学与评价",十余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瑞士、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特邀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两百多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人员、校长、教师等参加了会议。大会分为三个单元: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和圆桌会议。著名心理测量学家、美国国家研究院院士、宾夕法尼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三百名中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全球视野中的课程研究”为主题,就课程理论、各国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课程与教学等专题展开了精彩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课堂分析带来了新的技术工具与学术挑战。第20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技术赋能的国际课堂分析:打开黑箱与重构课堂”为主题,对课堂分析前沿问题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信息爆炸特别是错误信息广泛存在的信息时代,学生需要掌握判断信息可靠性的科学思维,这一思维的培养有赖于信息化课堂建设,而多模态、智能化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手段驱动着课堂研究的范式转型。对课堂活动、课堂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支持等课堂要素的技术解析催生了对课堂的全新认识。技术进步在带来新证据的同时,在与理论双向融合的需求、人技和谐的伦理问题、教师-学生-人工智能的关系探索等方面也显现出对理论建设的迫切需要。基于此,学习国际课堂分析研究经验,提炼中国课堂的本土智慧也成为我国学者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9.
10.
全球课程改革未来走向——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修娥 《上海教育》2003,(11B):8-11
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当今世界,学校课程如何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新一轮世界课程改革浪潮走向何处?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日前,二十多个国家的近三百名专家、学者聚会华东师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课程理论、课程政策与改革、课程实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内涵的基础上,就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关系,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意义,后现代课程研究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试图围绕并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勾勒课程研究的发展思迹,揭示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变,最张普我国当前的课程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暨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年会于2001年9月21~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协办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一百多位课程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人员、部分中小学实践工作者参加了这一盛会。在开幕式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吕达为大会热忱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东北师大王逢贤教授也代表教育学分…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课程交流和共同发展,分享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全球课程改革进程,由“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决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于2003年10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是世界课程研究领域的惟一国际学术权威机构,“协会”决定每3年举办一次世界课程大会。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显示了“协会”对我国课程研究的重视,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课程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瞩目。来自美…  相似文献   

15.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化要实现由适应型化走向创生型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课程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课程研究内容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转换;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由"现代主义"让位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因"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渐次涵盖了"科学研究";课程研究的文化语境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课程研究的场域由封闭的"象牙塔"走向开放的"田野";课程研究的主体已由旁观的"族外人"转变为直接参与的"族内人"。  相似文献   

17.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20年1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探讨了教育新常态的形成背景及主要特征,从教育目标、课程开发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育新常态做了理论回应,分享了混合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新常态下的实践探索经验,并对教育新常态进行了多角度的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末,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及课程与教学系、香港教育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学、吴凤技术学院、淡江大学联合主办,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34位课程专家、300余名教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以“课程实施”为主题,围绕“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地方、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三个专题进行研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在理性和抽象层面明确课程建设的逻辑出发点,找到课程建设的哲学与认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和方法,甚至形成满足某种范式的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20.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回应、实践智慧与案例,以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等议题展开研讨。因循疫情防控催生的新常态,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视野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