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渊冲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少有的,既有多语互译实践经验,又有系统性翻译理论思考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其翻译对象以文学经典为主,涉及中英法三种语言,作品文体类型多样。许渊冲翻译思想深深植根于传统哲学智慧,并受到古今中外哲人巨子学术思想的启发。梳理和分析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学术渊源,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学术思想的真精神,为中国翻译理论建设,尤其是当前亟待加强的"中译外"理论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个高峰,但其独特的意境渲染和艺术概括性,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对照了许渊冲和刘若愚两位中国古诗词翻译大家对李商隐四首诗进行的翻译,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两人对于同一文本进行的不同翻译策略选择,并从两人的人生经历、学术领域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探究了两人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对冰心的“诗的女神”,我们应当是很热悉的。她曾撒下满天“繁星”熠熠发光;她曾伴着一弯“春水”潺潺流淌;沿着半个世纪《寄小读者》的道路,始终可以追寻到她徘徊行进的  相似文献   

4.
叶朗 《文化学刊》2014,(5):16-20
张世英先生的《归途》不仅写了他个人的学术经历,而且映照出整个时代的面貌,书中提到两个30年的对比:前一个30年张先生努力地做了许多工作;到了后30年,张先生回归学术,创造力开始喷发,形成了、结晶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许渊冲的翻译和翻译理论一直是国内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许渊冲研究依然是热点。然而,在许渊冲的翻译研究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解或误区。许渊冲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宏富而周全,在未来的许渊冲研究中,还有一些可待发掘或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手捧充满油墨芳香的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守望家园——李从军诗画集》精装画册(获浙江省第19届优秀图书编辑奖一等奖),细细品味、欣赏,再次回忆起在参与编辑该画册期间,作者与编者数次就绘画创作、诗歌创作、编辑出版等方面的探讨和交流的种种情景,获益匪浅,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在西方颇有影响力,其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总体而言,在其“翻译即解释”翻译观的指导下,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即音译加解释法、译意法(用日常英语词汇翻译中国哲学术语)和反向格义法(用西方哲学术语翻译或类比中国哲学术语)。其中,音译加解释是其主导翻译方法,解释信息包括英语中其他的对应词汇(翻译)、作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对术语翻译本身的探讨等。三种翻译方法共同实现了“求真”与“喻俗”的双重目的,为英语读者营造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对"哲学是什么?"这个"元"哲学问题,可以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与回答:一是"名词性哲学"和"动词性哲学";二是"狭义哲学"和"广义哲学"。通过对这两种回答及其四个基本概念的递次分析与整体综观,哲学的真实面目即"生活哲学"会逐渐向我们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综合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期待,使原作者意图和诗歌在源语环境中的审美效果在目的语语境下忠实再现。翻译任务的难点和要点都在于面对差异甚至冲突做出最合理的调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如今,在中国的读书界,无论少长,恐怕没有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其实,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声名远扬。60年代初期,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就在《世界文学》1963年第5期上读到过他翻译的《佛本生故事》。那时候,人虽然奇穷,但一本杂志五角钱,只要想读,还是买得起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本杂志尽管已经破损,却一直存留下来。我在当时还喜欢阅读报纸副刊,自然常读到他的散文,有的文章至今还收藏在当年的剪报集中。先生何许人也?我根据常识判断,他是个翻译家,也是个散文家。我还知道他是《世界文学》的编委,但不晓得他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  相似文献   

11.
该书经周有光先生亲自审阅,提高了年谱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周有光年谱》是作者范炎培先后十多次前往北京拜访周有光先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在周有光先生同意之下进行编写的。根据我们平常的认识,年谱一般是在身后编撰,而《周有光年谱》是在周有光先生健在时编撰,取名为"年谱"是得到了周有光先生同意的,而且二十三万字的年谱(打印稿是厚厚的一叠)经周老亲自审阅、亲笔修改后定稿而成。  相似文献   

12.
外国人有一句话,说:十八岁的人个个都是诗人。程兆豪大概还不到十八岁,却已挤进了诗人的行列,写下厚厚一本诗集。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人们对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反思,提出了很多问题,发人深省。概而言之,古典文学研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外部研究即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角度来研究古典文学,近年来,随着相关理论的大量引进,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闹。内部研究则是用文学的眼光和方法来研究文学,但内部研究正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被外部研究的新鲜感吸引,以至于古典文学研究面临着文学感受和认知能力丧失的困境,文学研究不像研究文学,而更像科学解剖。其次,近代以来,传统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被…  相似文献   

14.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小源 《文化学刊》2012,(3):185-190
仲元先生《缘斋吟稿》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分别在王充闾先生的序言和王向峰先生的读感中给予了充分肯定。我有幸先得到二位王先生的文章,借编辑《凤凰楼诗词》之机,优先发表了。为《凤凰楼诗词》增添了光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我认为《缘斋吟稿》的成就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将十分深  相似文献   

16.
李林 《生态文化》2007,(2):49-49
朝鲜族作家朴尚春的散文集《天池魂》,近日由吉林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选编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部分散文与随笔。翻开浸满墨香的《天池魂》,那些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和曲折宕迭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一个纷繁绚烂的生活空间,随着作者细腻而温婉的叙述,让人读来感到一种荡气回肠的心灵震撼和哲学刺激。  相似文献   

17.
李锡明 《文化学刊》2023,(2):120-123
张岱年大师,是国内当代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理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系统,卓然自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思维讲坛,迄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在文化思想方面,张大师力主以新唯物论为根基,综合应用唯心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借鉴解析学派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综合,并以此为思想依据,从而创立了新发展的“整体创新”的新文化观。本文以文化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角度,分析了张岱年哲学观和文化观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乃是二者的有机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诞叟钱锡宝著的《梼杌萃编》是晚清小说中难得的暴露黑暗的讽刺小说。揭开封建官僚贵族的面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鬼域。满口仁义道德、口不离孔孟、言必称礼教、头顶纱帽道貌岸然的父母官们原来都是一些贪赃枉法,乱伦败德,献妻邀宠,奉金买官的伪君子。 这类揭露黑暗的小说,往往重情节而轻人物形象的塑造。《梼杌萃编》则不然。全书虽然是一幅群丑图,人前是人,人后是鬼,都是“伪”,可是群丑又千姿百态,“伪”得各有其道,面目不尽相同。正如作者所说“没有叙着一个好人”。即令有一二出污泥者,又并非不染。作者是同意狎妓多妻的,他认为最美满理想的家庭就是妻妾成群,姊妹相称,和睦相处,如书中任天然虽娶妓女为妾而有真情者就是君子了。还有一位曹大错虽也宿妓嫖娼,但敢于反对当道。有位孝廉大堂之上慷慨陈词,辱骂揭露大小官僚,一腔爱国正气,更是作者心目中的偶像,然终不如群丑生动形象。 这本小说解放后一直没有再版。1989年才再次面世,长期掩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书中较多涉及两性关系,尤其是乱伦。这部专揭官场阴私的小说,要让封建官僚的丑事曝光,要把污七八糟的事都抖落出来,哪  相似文献   

19.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20.
罗门的《麦坚利堡》一诗,以宏伟的气魄,给人一种伟大的历史时空感和肃穆的寂寥感。诗中将“战争”拟人化,用”哭”和“笑 等动词写出战争的荒谬性;它不是引导人类灵魂升华超脱的救世主,而是使之陷落的坟墓。诗人用一连串阴冷的意象,表现阴森的死亡,因为战争总是和死亡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悲悯的心灵面对着空前悲壮的麦坚利堡,骤然与战争、死亡、人性猛烈撞击;引发出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渴望,从而把悲剧感发挥到极致,引人深思。这首诗共分五节,长短不拘,形式灵活自由而诗味充分,诗意浓郁。有关麦坚利堡,诗人曾在后注中说:“它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七万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战亡,美国人在马尼拉城郊以七万座大理石十字架,分别刻着死者的出生地与名字,非常壮观也非常惨凄地排列在空旷的绿坡上,展览太平洋悲壮的战况以及人类悲惨的命运……”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诗的氛围从开头起就很低沉:“战争坐在此哭谁/他的笑声/曾使七万个灵魂陷落在比睡眠还深的地带。”这里,战争已经人格化了,成为具有感知的具象。而此时此刻,面对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