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游珍海 《文化学刊》2010,(5):127-130
年忌是中国广泛存在的民间习俗。对年忌习俗的研究,目前主要形成了"循环说"、"圣人说"、"谐音说"、"宗教影响说"四种阐释。本文通过对由"数感"到"数崇拜"再到"模式数"进而形成年忌习俗这一发展过程的梳理,在前人对此习俗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2.
张华强 《职业圈》2010,(34):46-48
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中有一段士子论战的描写:就学于公孙龙门下的名家志士顿弱直斥时弊:“大下皆以农为本,重农尚农,呼农夫为天,此乃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生为温饱所累。时隔两千多年,企业在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似乎重蹈覆辙,以人为本有其名而无其实。人本与成本如何统一,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谈非公企业的文化之前,笔者先带领大家回顾一下近日发生的事件.在长春一家科技公司,佛家的"真忏悔,不贰过"的"惩戒文化"悄然成风,错误犯两次,员工自愿剃光头.26岁的女设计师小徐,工作失误了,自愿剃光了一头乌黑长发;"赌约"成为奖惩制度,完不成任务,有请全组吃饭的,有1天做300个蹲起的,有"输"一年工资的……  相似文献   

4.
占博 《生态文化》2012,(1):19-22
2011年冬天第一场雪飘落的那天,朋友王琦打电话说要带我去见一个人,并特别强调说这个人很有故事。  相似文献   

5.
"文化中国"这一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一批马来西亚华侨生,第一次被成功地运用于学术之功当推韦政通,将其发扬光大并成功运用于学术实践的系傅伟勋,杜维明则是"文化中国"论说在英语世界的弘扬、宣传者,张岱年、方克立等一批学者则是"文化中国"理念在国内学界的提倡者。我们应该利用"文化中国"理念做足文章,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如何重新叙述并构造“中国”认同,变成了一个广受瞩目的文化与政治议题.这一议题的提出,源自特定的历史契机,即中国在全球格局中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及其政治地位的改变,和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国内外不同力量介入的“中国模式”讨论即为其中突出的一例.不过,“契机”某种程度也是“危机”的显现,它意味着曾有的中国叙述...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2,(2):169-169
王荔在《兰州学刊》2011年第五期撰文指出,中国法律发展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它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复制和单纯的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法律现代性的全方位的生成问题。就中国的状况而言,法律现代性还只是以碎片的、枝节性的、  相似文献   

8.
吴旭 《对外大传播》2009,(10):43-44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6月4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的重要讲演,依然在世界政坛的公共空间里不停回荡;而那些饱含隋感冲击力和心灵穿透力的叙事语言和新外交理念,更是在全球十几亿穆斯林的头脑中,被不断重放、回味和冥想。整个演讲,虽不到一个小时,但是点面兼顾,入情入理,既坦诚直白地剖析了美国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现存的隔阂冲突及其根源,又以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9.
但是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建设时太注重西方的一些价值和文化理念。结果把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东西给丢掉了,这也与我们过度夸大西方管理和我们反传统的文化意识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五十余年间,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传入欧洲,都是经过传教士来实现的。但是,它们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却不相同:前者在中国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后者却在欧洲掀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思想革命。考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新审视巫术与科学之间被刻板化的界限,激活蕴藏在道教中的"科学"和后现代艺术中的"巫术",澄清神秘学的概念,基于一次展览,其理念为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黑暗中文明萌芽的最初形态,尝试探究关于生存空间和生命迹象的本源性。  相似文献   

13.
张海晏 《文化学刊》2008,(5):161-161
张海晏在2008年8月19日《光明日报》第11版撰文指出,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  相似文献   

14.
正《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和道教的经典,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道"虽不仅限于道家,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是随着"道"而展开的。本文借鉴观念史研究方法,考察"道"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流变,以此为个案剖析国学话语海外传播的途径与效果。一、God/Creator——基督教神学的借体重生《道德经》初入英语世界之际,由于语言的隔阂和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007位日本民众的问卷调查,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民众中的传播和影响,为提升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吸引力、进而改善日本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策略建议。调查发现,大熊猫、茶和中国烹饪是在日本知名度和喜爱度双高的中国文化符号;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喜爱度、接触度和购买意愿都不高;有半数日本民众都赞成仁、义、礼、恕、信等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对公正、自由、平等和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较高认同。  相似文献   

16.
鲁迅所语“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这句话,一是鲁迅在说自己发现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部实有的食人史,另一种理解是鲁迅“所悟”,既指发现了实有的食人史,又指发现了“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吃人史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肉被当做商品的商业性吃人;一类是人肉被当做食粮和美食的非商业性吃人。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一提起沙漠,就会联想到弥漫天际的浩瀚沙海,春秋季沙尘肆虐,夏季炎炎似火,冬季白雪皑皑。被称作“死亡之海”的沙漠,吞噬过无数鲜活的生命。因此,人们对它望而却步,不敢接近。但在2006年滚烫的七月,我们有幸来到地处我国七大沙漠之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恩格贝。从鄂尔多斯市到达拉特旗境内的恩格贝,汽车行驶了3个多小时,恩格贝境内总面积达30万亩,过去全部是荒漠化土地。当我们踏上这片沙漠腹地,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呆,只见沙漠中碧水蓝天,绿树清风,芦苇萋萋,小鸟啾啾,一派江南景色。通过采访得知,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块水草丰美…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觉醒",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对此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有限。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重视西方的政治制度,此时社会科学类"西书"出版增多、西方思想观念大量传入、人们日常生活开始涌现"西式"风尚和习俗,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青年》创刊、外国名哲应邀来华讲学、报刊开辟多元化译介等方式,西方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应当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过洋节为乐,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这都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节日理应受到国人的重视与保护。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局势而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由于西方文化冲击和国内保护与弘扬力度不够等原因,一部分传统节日被国人遗忘甚至被国外抄袭进行利用,使得传统节日价值与意义大打折扣。本文以中原大地孕育的寒食节为例,通过分析其来历、发展等方面揭露面临的困境,探究解决措施,旨在唤醒民众与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让民俗节日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