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启蒙运动系一种"前启蒙主义"思潮,表现出过渡性的思想特质.它所凭藉和倚重的逻辑基点在于极力强调信仰-情感解放的决定性作用,在其背后暗涌着一股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即作为对儒学"天命"观的反动,它将意志视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前启蒙"思想探索与情感趋向的深层潜隐着更为深刻的逻辑悖论,即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误读"与二者之间内涵的互换转移.这也是一种抽象化的形式逻辑与实质内涵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正>纵观日本近代历史,教育在抵御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压力,以及迅速推进国家近代化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教育在明治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日本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动力。而另一方面,自明治时期起,近代日本学校教育开始将"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作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纲领,各级学校成为明治政府对学龄少年儿童进行"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京剧在清末年间发育与成熟的历程。清朝道光、同治年间南方的太平天国战乱中断了昆曲在北方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京剧的崛起以重要的契机。宫廷演剧转而倚重京剧,给予初生的京剧发展以极大的刺激;但更重要的是茶园和堂会的市场化演出,更使京剧成为平民化的表演艺术。短短数十年里,京剧的题材、形式与风格均已成形,谭鑫培的出现,更标志着京剧已经完全成熟。但京剧之所以产生超越京城一地的广泛影响,还须依赖它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上海等商业城市对它的推动与改造。  相似文献   

4.
两宋党争与家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党争是两宋政治主要的表现形态之一,在党争日益激化的过程中,家族因素逐渐凸显,成为宋代党争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家族在党争中发生的作用,随着家族政治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家族成员在朋党中的作用和表现,既取决于朋党领袖的政治需要和家族意识,还取决于家族成员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当一个家族成员参与或被卷入党争以后,同家族的仕宦成员往往会站在同样的政治立场;即使政见不同,也不太会影响家族成员之间关系.鉴于党祸的酷烈,不同的家族在党争中采取了进取、退避、迁徙或多元化发展等策略.党争对于家族文学的传承、文学经典的生成和文学生态的重新分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报纸在推动社会发展与传播民间文化方面有重要作用。报纸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清末民初报纸就已经兴盛。从发展趋势来看,报纸逐渐向民间化的方向靠拢,成为民间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从性质来看,报纸在经济、政治领域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报纸是联系政治与经济的重要纽带,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长远来看,报纸能够改变社会性质,实现社会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两汉经学之争与屈骚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经学之争有三条明晰的轨迹。武帝时独尊今文经学 ,而又以《公羊》最为重要 ,因为武帝可以借之挪用经典文化资源 ,确立神授地位 ,丰富权变智慧 ,阐发神学政治“大一统”之要义 ,为自己的王权专制扫清思想障碍。加之董仲舒精研《公羊》 ,杂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说 ,使经义趋于系统 ,愈益神化 ,亦便于操作 ,更加迎合武帝的政治与文化取向 ,遂得以罢黜诸经 ,卓然而出。所以 ,武帝独尊儒术 ,究其实质是独尊今文经学 ,就是独尊《公羊》。此其一。由于《谷梁》后来的异军突起 ,石渠阁会议宣帝亲临御前裁决 ,旨在解决今文经学内部纠纷 ,以调和…  相似文献   

7.
张露露 《文化学刊》2023,(8):101-104
王安忆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一直贯彻生态意识,尤以生态主义伦理精神为显。本文通过对王安忆小说文本中的道德意识和伦理精神的解读,发现其主要的内核特质有“伦理生态人”精神、“道德实践人”精神和“人类人”精神。而其内核特质的价值取向是精神层面的探讨和启发,展示了当代作家对于生态自然环境的密切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对人类终极生存环境的人文关怀,从而积极引导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8.
地域风习的形成受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在人文环境中,家族因其融合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人文要素,尤其值得关注。家族迁徙、家族中的望族、望族中的名人,他们对地域风习的形成有着不同的作用;而地域风习相对固定后,又成为一种可以影响家族发展的文化控制力。本文以宋代宗泽家族为中心,对其与义乌风习的关系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正志  邵男 《职业圈》2006,(12):51-52
案件回顾:商标权利人享有的商标权益依法受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郑正华诉北京协和生物医药化妆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日光旭升精细化工技术研究所商标侵权一案,正是通过法律途径捍卫了自己的商标权益。原告郑正华诉称,2002年10月28日,经核准,原告经合法转让取得了“协和”化妆品注册商标。2004年起,原  相似文献   

10.
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怀揣"贵族情结"的爱玛,在充满反差的现实面前跌碎了幻想。女主人公的文学形象长期受人诟病的原因,在于不切实际的"包法利主义"。"包法利主义"的教训,启示着现代婚恋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强调简洁、纯粹和功能性。它的特征包括中性色调、简洁的线条和形状,以及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细节。该文阐述了极简主义的特征,对比研究其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别,并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家思想对极简主义的审美理念和精神内核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减少干扰和消除不必要的元素来实现自然平衡。这与极简主义的理念非常相似。同时,道家思想也强调“虚静无为”,即通过消除杂念和过度思考来达到内心平静。这也与极简主义所强调的内省和冥想非常相似。文章亦探讨了中国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应当如何结合现代极简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创造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极简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对外大传播》2022,(12):68-7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角度看,当前有一种被称为“东方主义陷阱”的叙事障碍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近代西方在工业文明上的优势使某种刻板印象在广大“东方”国家被深刻植入、建构,甚至内化成习焉不察的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文化再生产、再传播中重现一个西方殖民镜像中不伦不类的“自我”,甚至以此取悦、迎合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中所体现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当前,中国只有不断加强文化安全的保护和建设,切实推动构建自己的文化理论、思维结构和行为准则,才能使自身的民族文化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互学互鉴、竞争比较、交融汇通中始终保持鲜明特色,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3.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图对两人的学术分歧点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对这场汉学之争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太庙祭祀在中国古代国家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太庙祭祀体系中,始祖地位最高,其人选的确定也就至为关键.但在宋代因为与政治、学术的密切关系,这一问题变得异常复杂,百余年间,围绕始祖人选议论纷纭,形同聚讼.熙宁五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僖祖成为太庙始祖,但这一结果并未被朝中群臣普遍接受.南渡之后,礼讼屡兴,恢复太祖的始祖地位一直成为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直到绍熙五年,才最终实现.其中曲折变化,因为牵涉众多,就使这个礼学问题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1):57-57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文化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批判的和多元的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综合的方法,能够被应用于很多文化产品。它的综合视角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和受众研究,提供了批判的和政治的透视,使个体能够仔细剖析主流文化形式的信息、意义和影响。文化研究因而成为批判媒体教育学的一部分,它使个体能够反抗媒体操控,增强他们的自由和个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黄文的两个问题(家族的发展与流动)为出发点,探讨南宋中型家族的发展与流动。南宋诸家族的发展动因反映在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上,而南宋社会的流动性相对于前代有所加大,但这种流动,是局部的流动,即知识群体内的流动。从宏观上来说,南宋仍不是一个流动性高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将正史记载与民间文献、口述史相结合,重构并解读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围绕这一家族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首先由松散的"地缘"组织衍生至严格的"血缘"组织,继而由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到进入国家权威体系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怀庆乃至华北移民社会"人口重建"与"认同重构"的特质性、华北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倚靠与制约的关系,乃至可能存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多部作品中表现了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关心,《安静的美国人》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运用后殖民理论对《安静的美国人》中的东方主义色彩进行解读。笔者认为,西方人派尔、福勒的东方主义思想以及东方人凤的自我东方化共同构成了作品中的东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杜穆里埃著名的作品《蝴蝶梦》,采用女性哥特式的表达方式,揭示人性之间的阴暗和诙谐,同时又表现出女性的压抑和绝望。虽然在著作中女性角色的压抑和绝望十分明显,但其更想表达在当时男权主义的压迫下,对幸福的由衷渴望。这部书以女性哥特主义的方式描述故事人物,对女性心理特征的描写十分到位、细腻,表达了作者的心声,揭示了在男性压迫下女性的抗争。本文主要阐述女性哥特主义,诠释哥特式情景思维和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找。  相似文献   

20.
"法律人思维"存在与否的论争是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在诸多法律问题之争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问题,以该问题为切入点我们发现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虽然在立场、方法和思维上存在不同,但是两者的关系不应当是水火不容的,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批判中进步、合作中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因而正确的做法是,以开放的态度迎接不同观点,以互动的姿态弥补理论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