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许渊冲的翻译和翻译理论一直是国内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许渊冲研究依然是热点。然而,在许渊冲的翻译研究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解或误区。许渊冲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宏富而周全,在未来的许渊冲研究中,还有一些可待发掘或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的译作影响力大而广,许氏译论虽然是国内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影响力相对略小,有必要找出产生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梳理许渊冲翻译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和内在构成,以对比方式,从翻译符号学视角,反思许渊冲翻译理论存在的问题:(1)虽然以三元观呈现,仍有一定程度的结构主义色彩,如三化论;(2)局限于文学语际翻译一端,忽略过程、描写、评估等层面的观照;(3)属于抽象、理想型、规定式理论,全靠感悟,故不利于把握,也不利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然而,在戏剧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文化负载词有其民族特有性和异域性,为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依据奈达对文化元素的五种分类,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以期得到通过翻译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万全  杨佳  陈建 《对外大传播》2014,(9):F0002-F0002
正8月22日,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在京举行颁奖仪式,代表国际翻译家联盟授予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中国译协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唐闻生为许渊冲先生颁奖。许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的两位同窗好  相似文献   

5.
《虞美人》是中国词学史上经典之作,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此词译本诸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徐忠杰和许渊冲所译。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对《虞美人》的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诗对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有许多中外学者都对此诗进行了英译,其中以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最受欢迎。笔者拟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对以后的诗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个高峰,但其独特的意境渲染和艺术概括性,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对照了许渊冲和刘若愚两位中国古诗词翻译大家对李商隐四首诗进行的翻译,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两人对于同一文本进行的不同翻译策略选择,并从两人的人生经历、学术领域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探究了两人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缘由。  相似文献   

8.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是西方汉学界第一位系统地用英文对《文选》进行翻译的汉学家,他自己总结其翻译的方法是"‘绝对的准确’加上‘充分的注解’"。他在《文选》的翻译中重视文本准确解读与文化背景全面掌握,在具体翻译时则运用详尽的注释,力求达到精准可靠的翻译效果。本文将从探索赋中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重现不同体裁的不同风格,把握作者的著作、生平及思想,学习上古与中古的文字及音韵,掌握学科与文化的专业知识,学术研究对翻译的促进等六个方面,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比较康达维与宇文所安在陆机《文赋》、康达维与许渊冲在班婕妤《怨歌行》英译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康达维的翻译策略与特色。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三化论”与格特(Gutt)关联翻译理论均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统一,前者方法性与后者学理性的结合对中西译论“在互鉴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比较翻译学视角,采取理论分析与译文研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二者的互补性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三化”的认知论本质在于依据作者与读者认知情况的差异对原文信息进行一般化、特殊化或替换等处理,使之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认知语境;(2)“三化论”与间接翻译均是“解释性相似”翻译观的体现,“三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可为其方法论的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译能否胜过原作,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吕叔湘、钱钟书、许渊冲都认为可能。原因是两种字各有短长,优秀译品当然能超过原作。笔译如此,口译岂能例外。说到这里,我自然要想到我国同声传译的先驱唐笙。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新教传教士理雅各自19世纪60年代始至90年代末去世止一直在英译中国儒道典籍,其翻译分为两个系列:《中国经典》和《东方圣书》。他以中国学人的研究成果作为阐释基础,采用麦克思·缪勒的比较宗教方法融合沟通中西宗教,以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宗旨,采用丰厚翻译的形式和学术翻译的态度,真实地将中国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的宗教等中国文化思想传播到了英语世界。理雅各是第一位全面公正英译中国主要儒道典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并影响了辜鸿铭、庞德等人的翻译,让中国思想在世界思想谱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的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翻译。当前,翻译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大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从而提升中国软实力,是翻译界新的课题。通过构建中国翻译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翻译话语在世界文化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中国文化通过翻译这一途径"走向世界"的重要办法,也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必经之路,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恰好为这提供了价值指导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4.
京都学派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思想成果,其成立标志着日本近代哲学的开始。京都学派以佛教的"绝对无"或"空"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作为当代东亚思想的重要流派,京都学派积极介入日本政治现实,错误地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理论支持。其提出的"近代的超克"和"世界史的重新建构"问题,仍在当今的日本思想界延续。京都学派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时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二千多年佛教教义和教理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就空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东西方的现代性之克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京都学派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于当今的日本,还是当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哲学著作翻译高潮,以金岳霖、贺麟、艾思奇为代表的哲学家从哲学思辨的视角观照翻译理论,其翻译思想涵盖翻译的本质、可译性、翻译标准等翻译研究的重大命题,突破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二元对立,但其哲学翻译思想的挖掘与贡献极少关注。本研究梳理了艾思奇、贺麟、金岳霖的哲学翻译思想,尝试提出其哲学翻译观的形成基础、翻译的本质及辩证的方法论特征等共同翻译观,再次从哲学高度印证了"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补充了翻译家思想研究,拓宽了言与意的跨学科视域,延伸了译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诗话是北宋初年产生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流行于明清,延续至近代。在中国文论西传的历史进程中,诗话翻译和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美国汉学教授宇文所安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他通过文本细读、翻译阐释和注解批评的方式,努力发掘诗话的"思想风格"和独特的诗学美学价值,彰显了多元开放的学术视野和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优势,对促进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化的翻译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规范地翻译地方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该文从大庆地方特色文化词汇日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结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译者如何结合日语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利用翻译策略将地方文化词汇...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海外汉学家、医史学家文树德先生《黄帝内经》的英译历程及相关国内外研究评述,并进一步探讨了汪榕培先生"传神达意"翻译思想与"丰厚翻译"理论之间的体系建构与融合,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和评价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特色与译文质量,旨在为中医典籍英译的探索及中医典籍的海外汉学研究路径提供借鉴与启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进去"。  相似文献   

19.
龙梅 《文化交流》2008,(6):23-26
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位把中国诗词与英法诗词互译的翻译家应该非许渊冲教授莫属.   走进许教授的书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排特殊的书架,那上面摆满了许教授20多年来出版的达80多部译著:<诗经><楚辞><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李白诗选><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等.……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学翻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翻译理论框架下形成的翻译策略往往只注重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忽略了翻译背后的文化本质。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文化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提出翻译的对等实质,即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为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