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射礼作为一种以射箭为主要内容、带有竞技性质的、有一定政治目的和道德教化作用的象征性礼仪活动,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春秋时礼节仪式进一步规范化,在《周礼》当中被归为嘉礼,战国时渐渐衰弱。射礼具体内容和含义的演变,很好地反映了礼乐仪式背后的奴隶制贵族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 ,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 ,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 ,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 ,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 ,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化的过程中突出出来。而思想家的关注的焦点 ,不再关注那些华丽典雅的仪典文化 ,而更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混乱与安宁。  相似文献   

4.
春秋赋《诗》的形式 ,历来有歌《诗》以赋、诵《诗》以赋、歌《诗》即诵《诗》等多种看法。透过多种赋《诗》定义 ,我们发现后人歧出的赋《诗》解释并不互相抵牾 ,而是昭示了典礼上程式化和多具象征意味的歌诗奏乐向具体生活和实际政治延伸的日常化过程 ,以及诗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过程 :即 ,赋《诗》言志始于奏乐歌《诗》言志而亡于言语称《诗》谕志 ,中间经历由徒歌吟志到诵《诗》言志的过程。其发展的逻辑乃是基于诗乐的普遍传播 ,藉“乡乐唯欲”之契机 ,为适应礼乐文明兴盛与衰落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仪式是由国家正式主导或派员参加,出于某种原因周期性或指向性进行的程式化活动。有的学者将其分为:社会仪式、文化仪式、政治仪式、美学仪式等。而国家仪式传播则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各类仪式为载体,以大众传媒为中介,以国内外公众为对象的一种传播活动。近年来,国家仪式传播越来越成为我国开展政治传播的重要方式,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宋党争与家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党争是两宋政治主要的表现形态之一,在党争日益激化的过程中,家族因素逐渐凸显,成为宋代党争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家族在党争中发生的作用,随着家族政治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家族成员在朋党中的作用和表现,既取决于朋党领袖的政治需要和家族意识,还取决于家族成员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当一个家族成员参与或被卷入党争以后,同家族的仕宦成员往往会站在同样的政治立场;即使政见不同,也不太会影响家族成员之间关系.鉴于党祸的酷烈,不同的家族在党争中采取了进取、退避、迁徙或多元化发展等策略.党争对于家族文学的传承、文学经典的生成和文学生态的重新分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性论大约从西周初年开始萌芽,西周春秋时期人士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的"性"和"情"。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研究是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的。孔子对人性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开启了由礼入情的学术通道,为儒家后学深研人性打开了一个窗口。孔子还就以礼饰情、以礼节情以及人性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染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精辟见解。孔子对人性的探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在他的身后形成一股绵亘两百多年的人性论思潮。  相似文献   

8.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简本《程寤》"唯王元祀"、《保训》"唯王五十年",是迄今仅有两例"唯王"格式的文王纪年材料,这两个纪年体现了受命之年称王与即位称王两说的矛盾。辨析先秦文献中的文王纪年材料,证明《程寤》简"唯王元祀"不可能是即位年,这两个文王纪年应源自两个体系;并据金文等纪年格式对其逐一断代,可推断《程寤》简"唯王元祀"的写定年代可能是西周中期,《保训》"唯王五十年"则可能是西周晚期或更晚。文王"受命称王"至迟西周中期已流行,"即位称王"出现较晚,疑不超过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顾西林正是在"学堂乐歌"兴盛时期,于  相似文献   

11.
家族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封建宗法制度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制约民主政治发展的消极方面,又有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积极方面。本文对家族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进行分析,预见家族文化存在具有长期性,家族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其现代性转化具有必然性,并提出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东晋初期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局,过江士人因受门阀政治及中兴心态的影响,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揄扬风流,文学创作以中兴题材为主,这对东晋文坛诗性精神的缺失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东晋政权内乱不断,建康文坛的中兴之音也被打破,文学主题遂由中兴赞歌转为山水咏怀,东晋文学中心也由建康转移至会稽。  相似文献   

13.
新出楚简中的"教"字多写作"■"或"■",很少今天从"■"从"攴"的写法。"教"字的写法是否从"攴",是与使用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密切联系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教"字都是从"攴"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西周早期、特别是商代,认同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思想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流行的主要是一种温和地开导、教诲和视民如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故其使用的"教"字基本上都不从"攴",即不是一种诉诸于行政命令的教育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黄敬兵 《文化学刊》2022,(3):125-128
节日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依托其特有的情感属性、时间属性和仪式属性,节日文化可升华为集文化性、教育性和引领性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要更好地发挥节日文化的爱国主义涵育功能需进一步丰富其时代内涵、仪式体验和宣传手段,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粉丝群体的属性以及群体成员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以互动仪式形成的前提条件为依据,在虚拟在场、共同关注、准入机制、情感能量的过程中,探讨饭圈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并依据粉丝成员具有的双重身份对互动仪式产生的生产消费、情感表达进行分析,以此得出结论:集体认同是在从个体的自我投射到群体认同这一仪式过程中不断前进并且反复的。  相似文献   

16.
平遥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山西省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的发展状况。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距太原市100公里,古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700年前的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那时驻军为了抵御外敌的侵扰,在此筑了一座土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后,平遥一直作为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事关本国长远和眼前利益的"对外宣传"也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已经成功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都强烈地影响着——或制约或有助于——我国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回顾我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历史,对加强外宣工作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话语权政治,话语权在一国综合实力中的角色愈发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这离不开对国际话语权的内涵和实质的科学把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认为"国际话语权是话语权在国际政治和国家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影响",~(①)即国际话语权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内在地具有强弱之别。受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逻辑影响,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分析多从"西强我弱"态势出发,强调一种"防守反击"式的话语权争夺战。在全球不  相似文献   

19.
西魏北周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是宇文氏家族 ,本文讨论的西魏北周中央集权加强的问题 ,实际上是在讨论宇文氏家族的在西魏北周时期发展轨迹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西魏北周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宇文泰如何稳定了宇文氏家族在西魏的领导地位 ,成为众多家族和政治力量中的一支最为强大的家族力量。第二阶段 ,宇文护废魏建北周 ,使得宇文氏家天下的框架建立起来 ,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将其他家族排除在权利核心之外 ,家天下的格局得到了巩固。第三阶段 ,宇文将家族的权力又进一步发展成为皇权 ,家族权利过渡到了皇权…  相似文献   

20.
以政治舆论斗争的方式应对来自王室家族成员、国内统治集团中的反对者和境外敌对势力的"谣言"或"诋毁"是赫梯国家统治者在国际国内开展政治斗争活动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赫梯统治者的舆论斗争策略主要反映在其舆论宣传当中,舆论斗争往往始于"毁",即赫梯统治者就统治权来源合法性、施政决策的正当性和个人名誉形象等问题受到的"诋毁"或"非议",而终于"誉",即赫梯统治者通过舆论斗争在抵御和应对"毁谤"的同时还主动展开舆论制造,不但反击了舆论敌对者并且借舆论斗争之势重塑了自己的声誉形象。起点是来自敌对者的"毁誉"而终点却是自我宣传营造出的"美誉",赫梯统治者在"毁"与"誉"之间通过具有层次的舆论斗争策略完成了权力地位的巩固和声望的树立。对于赫梯统治者在舆论斗争全过程当中各个具体层次的分解式解读,迄今还未有著述探讨过,并且相关已有成果的关注面存在可深入发掘的空间。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赫梯统治者遇到的种种"毁谤""非议"或"谣言",进而探讨了统治者处于守势的舆论应对过程及在应对的同时主动展开的舆论制造攻势,对赫梯统治者在舆论斗争过程中的策略层次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