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蕴含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包含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暗示性意象四种类型。李商隐善于用典,加上运用了白描、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法,使得意象系统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充满了或直白或曲婉或朦胧或沉郁或深奥或瑰丽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2.
于坚的"事件系列"诗歌是其诗歌作品中极具叙事色彩且最能体现其新诗叙事特征的一组诗歌。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叙事学理论的叙事角度为理论基础,从人称、聚焦和"跳角"三方面分别对这组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分析这组诗歌拥有的其他诗歌所不具备的审美特性,以期对于坚诗歌在叙事方面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对整个唐代诗歌风格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凭借其"风骨""兴寄"理论对沿袭已久的六朝文风进行了彻底改革,真正开启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有效解决了当时文坛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王夫之有关诗歌理论著作,论述了王夫之诗论的批判性,指出王夫之对温柔敦厚的诗教持有激烈的否定态度。在艺术批评方面,王夫之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另外,透过王夫之的三种诗歌评选,本文分析了王夫之诗歌批评的缺陷与原因,指出王夫之虽然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其诗歌鉴赏水平并不高。  相似文献   

5.
《随园诗话》作为袁枚的主要诗论著作代表,其中蕴藏着他丰富的诗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思想。《随园诗话》体现了袁枚的诗歌创作观点:首先,袁枚的诗歌创作原则包括诗贵新颖、诗以巧成与诗重立意三个方面;其次,袁枚要求诗歌的创作主体应具备博识、善悟的能力且以真性情作诗;最后,袁枚强调在诗歌表达方式上要做到"真"和"活"兼用典得当。袁枚的诗歌批评思想主要体现为在进行诗歌批评时不区分具体时代、提倡唐宋并重的评诗观以及看重能够使人动"情"或者极为有"趣"的诗作。因此,袁枚的《随园诗话》重点突出,反对诗歌复古模拟,批判诗歌过于雕琢,主张要重视诗歌的真情实感,对后世诗歌理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地提升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痖弦是《创世纪》诗刊的主力军,其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以往的评论多着眼于痖弦诗歌的戏剧因素等方面,本文将从镜头、剪辑、影人、电影流派等多重角度对痖弦诗歌进行赏析。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跨学科研究,以诗歌内容为中心点、以各种电影理论为多条射线,形成一个互涉、开放的研究平面。借由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使诗歌达到向其他学科延展的效果,为其他诗人、诗歌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白、杜甫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和要求 ;二是对齐梁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三是对创作理想和创作目标的倡导与追求 ;四是对艺术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见解和主张。研究李白、杜甫对于诗歌的见解 ,比较其理论主张的异同 ,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 ,发展和繁荣我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萍 《职业圈》2007,(8S):114-115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0.
孙焘 《文化学刊》2014,(5):21-25
叶朗的《美在意象》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资源,将"意象"提炼出来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哲学的境界思想结合而成一自足的体系。这个体系在美学的基本理论层面突破了重物不重心的"反映论"窠臼,贯彻了叶朗长期以来提倡的"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也为进一步的美学基本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西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空,但是创作的诗歌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情趣与意象的契合、从有限到无限的时空观等。当然,由于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的诗歌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诗歌的音乐性和图画性、情趣与意象的表达、宗教和哲学思考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异同,为更好地赏析中西诗歌提供一定的模式,也为更好地理解中西艺术文化之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素有"明诗殿军"之称的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由于陈子龙的诗歌早年学习前后七子,诗歌大多倾向于复古,很多诗歌都是模仿前人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诗风多浓郁华丽;后来由于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背景、纷乱的战争及个人气节关系,其后期诗歌反映战乱、直抒孤愤内容的居多,并形成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诗风。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对日本古典文学影响最深远的诗人,日本和汉文学都从白居易诗文中汲取营养,和歌理论也不例外。文章以纪淑望译纪贯之所作《古今和歌集序》和慈円《文集百首》为例探讨和歌理论对白居易诗论的受容。《古今和歌集序》完全模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论部分的结构和语言,并化用其诗歌理论概念,虽未能完全融会贯通,却也是次有益的尝试;平安末镰仓初的慈円在《文集百首》跋文中也吸收了白居易晚年以世俗文字结后世佛法缘的文学思想,在选录白居易诗歌时多关注其表达人生虚幻、生死无常以及通过佛教来拯救人生苦痛的诗歌,昭示着镰仓文学对白居易受容的新风向。  相似文献   

14.
唐代"鬼才"李贺创作了二百多首光辉的诗篇,其诗标新立异、风格独特,自成"长吉体".文章论述了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视觉效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要素。它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或所激发的想象,以及语言文字本身所产生的画面感来实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中国诗歌崇尚写意,重视诗歌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很多古典诗歌仿佛水墨丹青的写意画;西方诗歌重理性、逻辑,强调写实,很多西方诗歌就像质感丰富的油画。中国诗歌传到西方之后给西方带来了"意象派"的革命,开创了西方诗歌创作的新思路,后现代的视觉诗更打破了传统语言形式,突出视觉效果。通过对比汉英诗歌在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上的差异,揭示了汉语诗歌在视觉效果表现方面的独特优势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功能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综合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期待,使原作者意图和诗歌在源语环境中的审美效果在目的语语境下忠实再现。翻译任务的难点和要点都在于面对差异甚至冲突做出最合理的调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含蓄》比较注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表现,主张诗歌创作要用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与审美要求。司空图诗歌艺术形象具有"不拘于一格"的特点,另外,其诗歌意象中具有"取"和"收"的辩证思想,作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具有"万"和"一"的辩证关系。司空图将这两对辩证关系视为"诗家之极则"。直至现在,它们都具有极大的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整体文化、民俗文化与修辞论诗学——钟敬文先生诗学阅读札记王一川近读钟敬文先生新出诗学著作《兰窗诗论集》,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谈起中国现代诗学家,我们历来称道的不外乎梁启超、王国维、宗白华和朱光潜等,而很少甚至从未有人提及钟敬文。然而,站在世纪末的今天...  相似文献   

19.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20.
金顺淼 《文化学刊》2022,(6):219-222
在白居易留存下的近三千首诗歌中,“雪”意象共出现148次,在“雪”意象的运用中,最令人所熟知的便是借“雪”来营造闲适、孤寂、悲凉等意境,但其中也有不少暗含着对人生路途充满着艰难与险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白居易诗歌中的“雪”意象,可以通过对当时诗人所处的生活背景的分析,来探究其不同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