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媒体融合与媒体改革不断深化,构建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已刻不容缓,亟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文章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出发,论述了县级融媒体建设背景下高校传媒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对高校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进行探究,并从多种维度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体系建构提供策略建议,旨在为高校创新型传媒...  相似文献   

2.
周怡 《青年记者》2016,(35):96-97
当前,新媒体崛起、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转型,传媒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媒体融合时代.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分工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媒体融合时代,需要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这给我们的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国外与国内一些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这些院校相比,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突破深层困局寻求变通之道,着力解决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难题,改革传统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李虹 《青年记者》2017,(14):110-111
传媒技术日新月异,传媒业态不断出新,催生了新的岗位及人才需求,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出现明显滞后现象.“传统的传媒教育面临重大拐点,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及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培养等必须全面改革.”① 高校传媒类专业的发展困境 1.培养目标滞后.传媒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在国家鼓励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下,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着眼媒体当下需求,而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前瞻较少.在传媒技术层出不穷、业界变化万端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才培养目标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为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应用型、复合型大学作为目标。纵观当前民办高校的传媒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失衡、教学方式单一、课程体系配合性不足、考核方式固步自封、与传媒业界脱节等诸多困境。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教学方式、搭建多种实践平台等策略着手,转变与创新民办高校传媒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婷婷 《传媒》2024,(3):78-80
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媒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创建融媒体工作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态的发展,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教育实践。本文以吉林外国语大学“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为例,论述了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在传媒专业教学中的新探索及其在“产学研用”中发挥的作用,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不断变化,传媒领域的生态模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推动传媒生态的重构,这种局面倒逼着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两届学生实习状况的研究,分析了现有实践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本文的分析可以为搭建全新的媒体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延伸实践教学的空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MJC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的简称,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为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传媒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方法与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从业专门人才为目的设置的。由于该专业对传媒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MJC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传媒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与学科交叉的时代语境、以及MJC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尝试分析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潘源 《新闻世界》2021,(2):93-96
随着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传媒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传媒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梳理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环境、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等多个角度,探索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出路,以期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岗位需求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专业建设滞后于社会需求,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源跟不上时代步伐等问题。本文针对现状,提出在构建机制、搭建平台、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推行双导师制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共同推进适应市场需求的传媒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蔡馥谣 《新闻传播》2023,(15):85-87
随着传媒产业快速转型发展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已经成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自觉行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战略需求,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带来巨大历史性机遇与挑战。高校需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下的融合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策略,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传播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学是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室制"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锻炼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也对应用型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强大助力。但目前"工作室制"嵌入式实践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运行管理、与课程教学等的深度有机整合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相似文献   

12.
媒体深度融合对传媒人才提出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从现实层面来看,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如实践应用与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媒介技术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失衡,知识变动与传媒人才自我建构之间的博弈.如何打通媒体融合发展需求与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壁垒,成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认为,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应将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路径相融合,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推进高校教育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等方面的改革,构建一个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俞洁 《视听》2022,(5):169-172
深刻把握融媒体时代变革趋势,把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能力培养中,是当前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进行视听语言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根据培养影视行业高级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挖掘课程育人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考核机制,打通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进行全过程教学育人,实现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创新和调整,如何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传媒人才,成为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新媒体发展特征,分析了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资源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电大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从教师的选用、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设、证书课程的设立等环节入手,探索和建立适应学生实践教学支持服务的模式,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革新带来了传媒业态的巨变,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媒体输送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了社会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新要求.明确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并通过完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完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培养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龙念 《新闻前哨》2023,(3):25-26
媒体融合不仅带来了传媒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对高等院校广电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了新挑战。高校必须根据当前媒体融合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地调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并结合媒体融合的新技术、新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体艺术形态已经成为全媒体时代影像文化的先锋。微电影之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特性优势为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思路,微电影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能实现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20.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体艺术形态已经成为了全媒体时代影像文化的先锋。微电影之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特性优势为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思路。微电影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能实现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