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旷世奇才苏东坡在一生中吟咏山水的诗词难以数计,赋写山水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苏东坡与山水的情结为何如此厚重,归根结底,源自于苏东坡乐山乐水的先天禀赋。他在黄州期间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常放浪山水,以嬉水为乐,他还辨水、论水、铭水,天天饮用长江之水,真可谓与黄州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谪居黄州五年,与寓居江南武昌车湖的王文甫兄弟相过殆百数,这在苏东坡交往的朋友圈里是一种奇特的现象。王文甫兄弟为何从西蜀嘉州犍为迁徙到鄂州武昌,苏东坡不便明说,故在相关的诗文中采用了曲笔的方式分别记述。王文甫与苏东坡交往时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其长兄王齐雄有二子,分别是王天常与王天麟,父子三人皆寓居武昌城内,不住车湖。苏东坡与王氏兄弟相识于落难之时,情谊深厚,故苏东坡终其一生,从未将王氏兄弟忘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和肯定了苏东坡是第一个使世人认识惠州,第一个较为系统地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惠州的人。而现在,“苏东坡”三字仍在惠州的山水和诗文中广为传播,这是惠州文化中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原始资料表明,苏东坡自小好道,本不欲婚宦,只因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但至老“未尝一念忘此心”。就苏东坡看来,人世间的虚名与微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惟有修道得道,才是“死时将得去”者。  相似文献   

5.
喜欢苏东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6.
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首次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初到黄州,自然悲凉,但自从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不仅他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毅沉稳、超然豪放,更让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但黄州让苏轼浴火重生为苏东坡,黄州才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寻根、意象传承角度揭示《红楼梦》与苏东坡的文化因缘。曹氏之祖曹彬之孙女(仁宗后)搭救苏轼免死,雪芹之号取自苏武《东坡八首》,曹雪芹有苏东坡情结。东坡与雪芹具有相通相承的石头情结和石文化土人骨气节操、精神品格。苏轼诗文中的物象,经雪芹重塑为人物形象。如从雪泥鸿爪到雪雁形象,从“睡鹤”到“醉眠芍药茵”等。将苏武诗文形象,取原型而复制为小说形象。如从《雪堂记》到凸碧堂凹晶馆境象,从苏诗到刘姥姥簪花,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从强人说鬼到刘姥姥信口开河,以及苏曹通同的食色文化意蕴等。  相似文献   

8.
9.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为官清正,惠泽百姓,仕途坎坷而百折不挠;他多才多艺,成就辉煌,光照千秋而及当世。在黄州和惠州,作为贬官,手无寸权,但他还是竭尽所能救助弱小,泽惠民生,他的文学成就、胸怀品德和人文精神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无论在仕宦顺利期或贬逐期,都积极从事文化活动。在其贬逐期间,更发挥了他的文化天性,加强他的文化自觉,加固他的文化自信,这些现象可视为他对文化的回归。这对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师,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12.
威廉·福克纳和苏童,一个是20世纪美国的文坛泰斗,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出色作家;一个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地构建约克纳帕塌法体系,一个是絮絮叨叨沉醉于枫杨树村、香椿树街的烟雨沧桑中无法自拔。由于相同的南方情结,他们走到了一起。试着从二者与南方的复杂情结入手,可解读蕴涵在其中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关于苏轼有说不完的话题,原因在于苏轼开创了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模式,成为后人追慕的典范,而其核心却是隐逸情结。此情结的形成原因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他的家世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苏轼创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显与隐、实与虚、明与暗的艺术结构法.不仅表现了一种不怕眼前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而且表达了企望超脱政治风雨,退避政治、退避社会.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苏轼一生中挥之不去内心情结。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苏轼有说不完的话题,原因在于苏轼开创了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模式,成为后人追慕的典范,而其核心却是隐逸情结。此情结的形成原因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他的家世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涑水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区,也是古代灌溉水利的最早兴起地,这里曾因地肥水美、物富民丰著称.而今,涑水河流域却成为严重缺水区域之一,水资源紧缺限制了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这种变化引起人们对水利的思考,特别是灌溉水利带来的利与害的思考.从灌溉水利入手分析其对自然、社会的影响,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灌溉水利、认识水的运行规律,进而利用它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1060年正月,三苏在前往京师的途中经过襄阳,写下了一系列咏赞襄阳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三苏赞美襄阳山水、追思襄阳耆旧、夸赞襄阳特产、吟咏襄阳典故,有力地宣传了襄阳的山川名胜、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18.
阎肃     
<正>Yan Su, a great Chinese playwright 1 and lyricist 2,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amous lyricists in China. Many of his works are very popular with people.阎肃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词作家,他是中国著名的词作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极受人们欢迎。  相似文献   

19.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成为千古称美的文学佳话。然而,这种深厚的情谊并不是以二人的种种相同特质为表现形式的,在他们性情气质、文学个性、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实际存在着最重要的异质异貌特征,恰是这些“和而不同”的独特风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与文学生涯中,取得了适合自身个性发展和他人无法取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苏辙的书法均受到苏洵的影响,在技法方面还取法颜真卿、李北海等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传世作品也成为后人临习的典范.苏轼与苏辙的书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显示出二人对书法艺术审美的各自特点,以及不同的主体精神.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